钱江涌潮
永恒的长征
浙江日报6月27日讯 价值、价值观、信念、理想、道德……今天,当温饱不再是人们最大的担忧和牵挂,当形形色色的思潮不断地激荡着我们的头脑和灵魂,这些词汇的“热度”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所评判、所思考。
在钱塘两岸崛起的“浙江奇迹”日益被世人关注的同时,创造“浙江奇迹”的原动力——“浙江精神”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谈论,而支撑“浙江精神”的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系列清晰的思路和举措深入人心——
2007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2007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全省干部群众,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不断凝聚全省人民推进创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2008年2月,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2008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
2008年6月,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钱塘潮涌,两岸硕果累累。
3月22日,“春分”后第二天,春光明媚的浙江大学校园迎来了一个“大事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成立,首期36名学员从近200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在上万名同龄人羡慕而敬佩的目光中走进这个注定要在浙大校史写下浓重一笔的“新学院”。
时代需要价值标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需要价值标杆的指引。学员杨铮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大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可谓是“应运而生”。
“按照‘又红又专’的育人要求,着力提升大学生的信念、品格、视野和能力,培养并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谈起成立学院的初衷,校团委副书记吴巨慧说,如果说“育人为本”的话,那么“德育”必须“为先”,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自觉地把自身的前途、荣誉与国家的命运等联系在一起,自身价值也必须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才能得以实现。
不仅仅是浙大,如今的浙江高校,“马克思主义”这一经典理论已经成为莘莘学子最热衷谈论和学习的一门“必修课”。
在浙江工业大学,最有名的社团是“邓小平理论读书会”。10多年来,共培养校级会员2000多人,院级会员2万人;“知行杯”邓小平理论知识竞赛、“三个代表”思想流动车等系列精品活动,直接参与人数累计达10万余人次……“我是‘邓读会’成员”是最让浙工大学生自豪的事情之一。
在浙江林学院,“红绿”主题教育活动是一个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红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传承学校精神、建设红色阵地、组建红色社团、观看红色影片、开展红色活动;“绿色”教育内容主要为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绿色行动、争做绿色使者、打造绿色人生、弘扬生态文化。首批“十大红绿标兵”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在林学院、在浙江、在全国广为传诵。
少年强,则中国强。
70年前那一场伟大的远征告诉我们:信念,不是用喉咙喊出来的,而是用双脚踩出来的。
时光转到2006年。“长征精神”,穿过硝烟战场、雪山草地,穿过70年的时空传给浙江新一代青年,种在他们的心田。
在浙江,成千上万的人唱长征歌曲、讲长征故事、寻访长征足迹,用心感悟长征。长征精神在浙江大地回荡,从农村到工厂,从校园到军营……人人争做长征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实践者。
惟有信念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耕耘,这个信念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浙江,有一个农民对此一直身体力行着。他的名字叫傅企平。几十年如一日地不倦奋斗、经历风吹雨打依然毫不动摇,终于把一个几百人的穷村变成“一个了不起的村庄”,傅企平心中一直有一个不变的朴实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让农民富起来。他说:“一家富了不算富,共同富了才算富”、“小富不能骄,共同富裕才是大目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脑袋与口袋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
萧山航民村、东阳花园村、余姚市小路下村、苍南宜一村……今天,越来越多的“傅企平们”在浙江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更加努力地耕耘着。
因为他们相信:信念在,希望就在。
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我们的脊梁骨!”著名企业家冯根生曾经这样说道。1972年杭州第二中药厂成立,冯根生被任命为厂长。当时,别人用“破庙”来形容这个“制药的小作坊”,这深深地刺痛了他。“国宝中药被人看不起,搞中药的人被人看不起,这是什么滋味?我们承认贫穷,不能甘心贫穷;我们承认落后,不能甘心落后。”当时冯根生“将了自己一军”:给我10年时间,一定要建成中国最大的中药厂。
他做到了。从一座落后的中药作坊,成为中药行业中的佼佼者,源于冯根生发自内心的为实现“让国药走向世界”的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时代精神体现在哪里?——“全世界中药行业最先进的东西都在我们这里”。冯根生形象地用树作比喻:时代精神就是,当春天来了,你得抓住机遇成长起来,但等你长得粗大了,一定要知道,根深才能叶茂,这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春风拂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种子在浙江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全省95%以上的省级和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在这里仰望历史的天空、倾听时代的呼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壮举,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几年来坚持不辍的“浙江骄傲”评选,涌现出马云、王选、孟祥斌等“平民英雄”,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我们这片土地,一遍又一遍激励着5000万浙江儿女;
……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更是吹响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号角,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指引着我们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浙江奇迹”。
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他们不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英雄,他们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人,他们从平凡中走来,从茫茫人海中走来,从你我中间走来:60多年如一日、携子女众亲收养1280位病残鳏寡的爱心老人洪云兰,从飞驰的火车前面抢救儿童、舍生取义的农民工李学生,46年里先后救了21个落水者的农妇钱素春,为民好书记郑九万,甘做荣军“孺子牛”的护理员殷顺民,背着母亲上学的大学生刘霆,为给养女医治疾病、倾其所有并忍痛舍弃腹中亲骨肉的母亲罗雪华……
去年7月底,我省启动全国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工作。全省各地共有60多万人参与推荐,被推荐的全国道德模范候选对象多达1169个,故事被传播,道德被传诵,在一次一次的感动中,道德模范们平凡而伟大的“凡人善举”,树起新的道德标杆,全省120多万人参与了投票,掀起了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热潮。
网民们纷纷留言:“战争年代需要革命英雄的精神,和平时期也需要一种精神。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符合时代意义的道德模范。”“讲道德,讲文明,让每一个人的心灵因纯净和温暖而充满力量。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精神来引领。”
道德的星星之火,点燃着温馨的原野:
“十大平民英雄”、“我身边的文明之星”、“文明五星好公民”……一批又一批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成了我们敬仰、学习的“道德明星”;
“八荣八耻”、“文明出行”、“文明过节”、“邻居节”……越来越多与道德有关的名词成为社会的流行语,成为每一个人向往并努力实践的和谐生活。
模范引领,千万人同行,道德的力量正在引领浙江人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谱写新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