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象山中心校区——
一个学校改变一座小镇
和生活为邻的艺术谷
讲述人:徐增鎏(中国美院史论系讲师)
依山傍水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绽放。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2002年,徐增鎏考进了中国美院史论系,象山中心校区也开始了建设。如今徐增鎏已经留校工作,几年来,他对象山中心校区及校区所在的转塘是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喜欢。在他看来,因为象山中心校区及其他学校的存在,几年过去了,转塘从一个传统的小集镇变成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高地,连附近的水泥厂都被改造成了文化项目,“特别是美院80周年校庆的时候,突然发现转塘在建筑、道路、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从南山路到转塘汽车要走上1个多小时,现在正常状态下只要20多分钟;以前感觉转塘很远,现在则感觉它已经是市区的一部分。在象山中心校区读书的学生,以前很羡慕南山校区和滨江校区的生活,但现在不了,他们认为象山丝毫不比那两个校区差。”徐增鎏说,有一点不得不提,这些学生的存在对当地居民在人文素养、审美倾向等方面的改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当年的滨江校区一样,象山中心校区的建设还带动了转塘的考前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在学校附近开起了画室,办起了培训班;而人一多,当地的三产就起来了,出租房子的出租房子,开饭馆的开饭馆。”徐增鎏说,他的许多朋友和同学毕业后就不想离开转塘,就一边找个工作,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就在转塘买了个二手房,其实这里房子的单价不低,但他看中的就是转塘的文化氛围及日益便利的生活环境。我还有一个学弟毕业后与几个同学在学校附近开了一个饺子店,他一边经营这个店,一边在公司里上班,生活质量还真不错。”
象山中心校区内有山有水,有别具一格的建筑物,甚至还有精心打理的农作物,这使得学校成为了一个既有自然景观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于是,一到傍晚时分,附近村民就会到美丽的校区内散步、游玩。在他们看来,这个地方就是他们免费的公园,到这里逛逛,既放松了心情又养了眼。
本报记者裴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