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03日讯 高考分数揭晓没多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就已赶到温州与高分考生“亲密接触”,争取优秀生源。
据记者从各学校获得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温州中学有4人被清华预录取、7人被北大预录取,其中2人保送北大;乐清中学有2人分别被北大、清华预录取。据悉,温州市理科总分第一名温州中学陈浩和市文科文化分第一名温州中学张雨嘉均被北大预录取,市理科文化分第一名乐清中学林琼政被清华预录取。
高考骄子不会“死读书”
这些跨入一流学府的高考佼佼者在学习方法上虽各有奇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不是“死读书型”。
被保送北大的温州中学毕业生余海平很少用题海战术学习,而是追求做题的质量和思考的深入,做到举一反三。面对题目他喜欢独立思考,很少翻开答案或直接向老师提问。“自己领悟才能把其中的知识点吃透,学得才会更加扎实。”
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温州中学毕业生渠准,高中3年从没上过竞赛培训班,他的“独门武器”是针对弱点狠下功夫。对每门成绩,他都有精准分析,如数学弱点是做题速度慢,他就把重点花在强化时间概念上。
被北大预录取的乐清中学毕业生吴苗苗是个没有笔记本的学生,他的科目笔记都随手记在课本上。“老师上课的板书很多,我会把需要理解的内容马上弄懂,然后有选择地记下需要继续消化的东西,其他就不记了。复习时只拿本课本,不会有‘负担重’的感觉。”不仅笔记是“轻装型”的,吴苗苗的高三生活也很轻松,球照打,网照上,周末还会睡懒觉。
家庭教育多为“松散型”
总以为站在这些高考佼佼者的背后是严苛型的父母,和多位高分考生的家长接触后却发现,“松散型”教育在他们中占了相当比例。13个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经商的有6个,公务员的3个,教师的2个,普通职员1个。11个家庭属于“松散型管理”。
余海平小学住亲戚家,初中和高中住校,很少在家。“学习都靠他自己安排,我们很尊重他的想法,希望他能自由发展。”余父说。
渠准的家长对渠准的学习辅导也不多,但从小注重培养他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责任心。这种习惯也让渠准做事情保持高效率,高三时他好几个月都没有碰电脑跟电视,专心学习。
吴苗苗的妈妈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刻意要求,但很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订报纸,买书籍从来不心疼。在家人的支持下,吴苗苗小学二年级就办了借书证,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泡图书馆。遇上不懂的问题,吴苗苗会自己翻书寻找答案。
名校青睐“活跃型”学生
事实上,近几年,温州中学的人才培养正悄悄发生变化。“我们要为培养‘有创新能力、有领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品学兼优的现代人才’奠定基础。”该校教研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学校十分重视学生文明素质和领导才能的培养,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势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发明制作、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温中的学生没有统一的尺度,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自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这里获得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脱离课堂教学朝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拓展。
清华招生人员心目中“好学生”的定义对考生具有更多的借鉴意义。这位有10多年温州地区招生经验的老师表示,清华在浙江投放的机动指标相比其他地方略高,最吸引他们目光的不是学生的高分,而是“活跃”:“在我们看来,全省排名第一名和第200名是一个梯队,总体水平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所以我更看重学生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保送生选择和自主招生中,我们都更喜欢活跃型的学生。”这位老师同时表示,这几年温州的生源素质不错,不仅在专业成绩上排名中上,工作能力也较强。
负责温州地区招生的北大老师则对善于沟通的张雨嘉印象深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是我所看重的。北大要培养的是懂得感恩,适应社会的人,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