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3日讯
浙江省温州市通过创新耕地流转机制,实现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和全程机械化服务,在制止耕地抛荒同时成功稳定住了粮食生产。
人均耕地面积仅0.31亩的温州是典型缺粮地区,粮食自给率只有35%。由于粮食生产受比较效益、耕种规模、消费习惯、台风灾害等因素影响,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持续下降,粮食生产特别是早稻生产出现连年下滑的趋势。如何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成为摆在当地干部群众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说,工业和市场再发达、钱再多,吃饭问题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一旦出现粮食危机,依托市场不一定能配置到粮食。为了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使粮农不"吃亏",温州市围绕种粮直补、农机购置、单产提升等方面,制定了补贴、补助和奖励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今年仅市本级财政投入粮食生产的资金就达到2385万元,种粮大户得到中央、省、市、县、乡各类补贴平均每亩提高到300多元。
温州市农业局长方勇军说,温州主要产粮县如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农村二、三产业发达,农民自主择业和就业方向自然要向经济效益更高的领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要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最关键、最根本的措施是创新耕地流转机制,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实现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和全程机械化服务,以规模促进效益,以效益稳定生产。
在基层政府的倡导下,目前,温州各地农村已经出现积极创新耕地流转模式,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的喜人局面。一大批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唱主角,为破解市场经济活跃地区"有地不种,想种没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村集体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发挥村两委、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的主导协调作用,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前提下,实现耕地有序有效流转。主要方式有村集体转包直接经营和村集体代耕代种。如瑞安市桐浦乡38个行政村将村民不愿耕作的粮田,乡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使土地经营权得到合理流转,乡政府对土地流转超过200亩的村集体给予5000元的奖励。在这种办法下,当地往年无奈抛荒的农田,今年全部插上了绿油油的秧苗。平阳县昆阳镇一些村集体或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对不愿种早稻农户的承包田,在收取一定费用的基础上进行代耕代种,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直播、统一防治,农户只负责田间管理和粮食收割。据统计,目前由村集体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的土地有10万亩,占温州全市早稻播种面积的20%左右。
――种粮大户转包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农户把承包田有偿转包给大户集中经营。这是当前温州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承担全市40%以上的早稻生产任务。转包方法主要有三种:招投标式转包。通过招投标形式,以招投标价格把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种粮大户;中转站式转包。先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转包合同,村集体垫付转包费,再由村集体与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转包合同,非本村流转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中介机构合同转包。通过中介组织的有偿服务,种粮大户与农户签订转包合同。
――社会化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专业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合作社对粮食生产实行"统一翻耕、统一育秧、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一条龙"有偿服务,或提供某一关键环节有偿服务。如乐清市伊新农机服务站在温州市率先实行水稻生产耕作、排灌、育秧栽插、植保、收割、烘干、运输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永嘉县乌牛镇成立了9家粮食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粮食生产代耕、代育秧、代种、代病虫害防治、代收割等有偿服务。此外,目前还出现了一些专业提供农作物统防统治服务组织。
温州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已经收到了制止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的预期效果。据统计,今年温州早稻播种面积达51.89万亩,比上年增5.5万亩,超额完成了50万亩的计划任务,全市耕地抛荒现象得到了遏止。浙江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茅临生说,温州的实践表明,以经营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耕地流转机制,组建各种各样的新型农村合作社,是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