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7月6日讯 国家大计,民生为重。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百姓健康越来越有保障。
编织大网,让公共卫生网络覆盖城乡每个角落
两年前,当听说办酒席也要向政府打报告时,宁波奉化市莼湖镇鲒一村的“土厨师”竺永德很是不以为然。
在上了卫生监督人员讲授的培训课之后,他服了:“原来酒席里问题真不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发集体性食物中毒。”这以后,每逢村里有人办酒席请他掌勺,他总是第一个向镇卫生监督分所的公共卫生联络员报告,请他们过来现场指导消毒、检查食品安全。
农民聚餐安不安全,饮用水干不干净……在以前,这一直是农村公共卫生的老大难问题。我省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全省80%的乡镇设立了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初步实现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不设防”的尴尬。
城乡社区,是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阵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工作,主要依靠社区责任医生去完成。为此,我省近年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乡联动的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建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省已有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近8000家,社区责任医生2.6万余名。
如今,在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编织下,一张巨大的公共卫生网络正在向全省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在这张大网里,遍布全省的3.2万余名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和社区责任医生以及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一起,正在日益成为全省百姓的健康“守门员”。
政府掏钱,为城乡居民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流传在老百姓中的顺口溜,反映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薄弱,特别是农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许多疾病患者把小病拖成了大病。
抵抗疾病,要从预防抓起。我省在反复调研后决定,政府花钱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2005年起,我省建立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照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为全省农民购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同时按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为农民提供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2007年起,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为全省城市常住人口购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社区责任医生上门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产前产后检查,0-7岁儿童免费疫苗接种等多项服务。
政府掏钱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举措。这一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惠民之举,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健康保障。
“多亏了政府,我的高血压总算降了下来。”站在自家院子门口,嘉兴秀洲区洪合镇泰石村73岁的张金生老人笑呵呵地说。
3年前,镇里对全镇2452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统一管理,就连炒菜放多少油盐、每天的烟酒量都被社区责任医生管“牢”了。几年下来,老张惊喜地发现:酒喝得少了,烟量也减少一半,血压从以前最高的160/90(毫米汞柱)降到了130/70(毫米汞柱),血压稳住了。
应急预防,为全省人民提供生命安全保障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们记忆犹新,当年我省取得了无二代传染病例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重大胜利。
如何更好地应对包括传染病暴发疫情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全省人民生命安全?此后,我省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和信息报告体系。
如今,全省传染病疫情从报告到审核的平均时间从2003年之前的3.5天缩短到了如今的3小时以内,全省11个市已经全部建立急救中心,拥有了2600余名专家的应急队伍,组建了由省级医疗机构组成的紧急医疗救援小分队,医疗急救反应时间从过去平均20.6分钟缩短到了14分钟。
应急体系的建成,为我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苍南,在台风正面袭击的前一天,省级各大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温州市有关医院就紧急组建了多支应急救援医疗队,台风一登陆,他们就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确保了伤员的及时救治和大灾之后无大疫。在去年超强台风“罗莎”、“韦帕”及重大交通事故中,人们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卫生应急队员的身影。
为更好地保障百姓生命安全,我省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力度,全省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全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和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