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象山拆迁第一难的石浦渔港古城入口广场,经过5年艰苦努力,画上了句号。让城市拆迁“软着陆”,象山县以“和谐拆迁”的创新模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拆迁中的“三不”禁令
渔港古城入口广场涉及拆迁户348户,是象山城市建设中至今涉及拆迁户数最多的项目;拆迁房屋密度大,户主困难群体多,也是该县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拆迁片区。
拆除杂乱破旧的老宅区,建设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广场,当地百姓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只要方法得当,动之以情,群众会支持的。”石浦渔港旅游开发管委会副主任周岳利说,他们在拆迁中坚持“三不”禁令:不用官职压人、不用政策逼人、不用法律吓人。政府与百姓“平起平坐”,通过算拆迁补偿的对比账,算旧城改造的发展账,给群众一本“明白账”。
就这样,象山县将拆迁工作化难为易:一个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贯彻到底;房屋面积、安置房源公布上墙;选房顺序多次抽签产生,并由公证处现场公证;召开听证会,让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充分表达意愿……
160余次的登门拜访
早晨踩着曙光去,夜里披着星月归;苦口婆心做工作,磨破嘴皮和脚皮。这是石浦渔港古城入口广场拆迁工作人员的生动写照。不知受了多少委屈,遭了多少白眼,但他们仍然耐心细致地去解开拆迁户的“心结”。
60多岁的拆迁户杨某,家里经济条件较差。比照邻居分到的安置房,她总觉得不平,一定要再多分一套安置房。有一回,工作人员到她家做工作,她连门都没让进。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人员第八次登门,杨某才开了门。
在和风细雨的交谈中,杨某总算吐出一句“让我想想”。没想到,几个邻居七嘴八舌一说,杨某又强硬起来:绝不搬迁。
县领导来了,镇村干部来了,人大代表来了,儿子所在单位的负责人也来了……几十号人到杨某家做了160余次思想工作,最终用真诚感动了杨某。今年5月8日,杨某在拆迁办同志的帮助下,终于搬出了老屋。
情到深处方见真
带着感情搞拆迁,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对于拆房,居民张筱琴起初死活不同意。她这样做也有苦衷:老伴腿有残疾,两个女儿家境也不好,老两口靠摆自行车维修摊艰难度日。张筱琴担心房子拆了该如何维持生计。工作人员上门动员拆迁时,对她家的困难一一记在本子上,并派人帮助他们办理低保手续,向残联争取特困救济。情到深处方见真,张筱琴态度变了:“我听你们的!”
拆迁户俞某开始对拆迁抵制情绪很大。他患病住院后,拆迁人员一次次去医院探视,还跑前跑后帮他看病抓药,细致周到地照顾他的生活。渐渐地,俞某想通了。“你们真比我的亲人还亲!”搬迁时他眼里噙满了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