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7月9日讯 每到盛夏,在农贸市场,人们往往能见到鱼虾和肉类“躺”在细粒的冰块上;一些家庭、学校的教室内也用上了冰块……这些冰块从何处来?7月8日,记者跟着冰块,亲历了它们在杭州的“清凉历程”。
上午10时30分,三里亭农都市场正对面的石桥制冰厂。“这里是杭州的‘冷极’,也是‘热极’。”厂长沈军杰说,和冰块打交道也要承受酷热。
沈军杰说,每天有近2000块冰在这里制成。
这里确实很凉:冰库里,两百多块45公斤重的冰,冰库里弥漫着雾气,记者在里面,突然发现自己嘴里呼出的是又浓又厚的白气,和冬季没什么两样。但工人们却不能呆在里面,他们在库门外工作, 14个装着冰块的铁盒子随着行车缓缓地移来,穿着三角裤、手拿铁钩的工人等待在旁,冰块一倒下,他们就用铁钩子把冰块从小口送进冰库,每个人忙得满头大汗。
因为高强度的劳动,工人们站在压缩机房,不动也出汗,这是沈军杰所称的杭州“热极”。这里机器轰鸣,大量的热从机器里散发出来,尽管不见阳光,温度却高达50多摄氏度,和烈日下的路面一样热。
“除了按规定避峰停止生产外,其余的时间,我都呆在这里。”满眼血丝的机修工胡云飞边说边用毛巾擦着汗水,浸透了汗水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
上午11时,一辆大卡车出现在工厂里。工人们把近200块冰用铁钩拖到卡车上,盖上帆布,卡车将把冰块运送到各个冰库里。
11时30分左右,冰块来到了位于武林广场附近的万寿亭农贸市场。“大部分冰块供应农贸市场,给鱼虾和肉类保鲜;还有一部分送出去。”在这个农贸市场,方学增是唯一的冰块供应商,一天他要售出近200块冰。
一家名叫“舟山小海鲜”的餐厅工作人员正在翘首以望。不过,整块的冰块不能直接使用,它还必须经过另一“关”:一块冰被推进一台粉碎机里,“咔咔咔”一阵之后,这块45公斤的冰变成了无数小冰块,这位工作人员把这些小冰块装上三轮车,盖上布运走。
这时,方学增的电话响了,是保俶路实验学校来的电话,他们需要一些冰块。
方学增和妻子把5块冰装上一辆面包车,他喘着粗气跳上面包车,一边拿着毛巾擦着大粒的汗珠。
12时30分,冰块被运到了天目山路的保俶路实验学校,这次方学增要把冰块拖近100米。
“做冰块生意,实际上是凉了别人,热了自己。”这时,方学增看着衣服上的大片汗渍说,不管自己怎么热,只要为别人送去清凉,再热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