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的《一帮民工差点酿成一起非法拘禁案》消息有了着落。
昨天晚上9点左右,从雇佣单位如数拿到欠薪后,来自重庆的11位民工踏上了回家之路。在登上去白峰的轮渡时,其中的一位黄姓民工给记者打来电话,表达了对帮助他们解难的舟山市司法和劳动部门工作人员的深深谢意。
这11位民工是于6月16日来到舟山的,随后被一包工头雇佣,在临城的桂花城安装铝合金门窗。不料,包工头在7月3日突然“走人”,两天后民工们便向发包方提出结账走人,却遭遇发包方推诿。由于自己近20天的辛苦钱无法着落,民工们便通过扣押发包方项目部管理人员行为,欲求发包方支付工钱,差点酿成一起非法拘禁案。7月8日,本报披露了这一情况。
此篇报道引起了我市有关部门的关注。昨天一早,记者接到市司法局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表示愿意为遭受欠薪困境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据该工作人员介绍,市司法局局长张光明看到报道后,认为此事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司法部门应该主动作为,发挥法律服务优势,引导民工通过理性、合法途径维权。他当即指派了市律协副会长林德华律师和市法律援助中心姚碧亚律师前往现场。随后,在记者的陪同下,两位律师来到了11位民工的住处详细调查,并当即决定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与此同时,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沪生在获悉此事后,也指派劳动监察处处长陈明刚和劳动监察支队支队长傅朝晖等三人赶到现场,参与事件的处理。
在民工的带领下,援助律师和劳动监察人员来到了发包方项目部,与项目部负责人进行现场调解,并通过电话与远在杭州的总公司负责人进行沟通。
调解过程中,项目部负责人以没有与这些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拒付工资。对这种托词,林德华律师当场予以纠正:“这11位民工在你这里做工,已经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况且用人单位有义务主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愿签订劳动合同,责任在用人单位,不在劳动者。”随后,项目部负责人又提出要求农民工到杭州公司总部领取欠薪。对此,劳动监察人员认为这是借故拖欠工资,并表示劳动部门愿意提供银行账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该公司最终同意支付欠薪,并在现场进行了结算,共计3030元,表示在当天下午支付给农民工。
昨天下午3点,听闻农民工对是否能如期拿到欠薪表示担忧后,市司法局副局长张伟平与援助律师再次赶赴现场,督促发包方落实上午达成的调解协议。下午4点半,11位农民工如数拿到了欠薪。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