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前天一大早,在瓯海区新桥街道垟中村蔬菜基地,菜农们围着我市植物病虫害防治专家王诚,说出心中的疑惑:年年种这些菜,年年长这些虫,年年用一样的农药,为什么还是年年受虫害?
“那是因为没有掌握使用农药的技术。”王诚回答。
推荐阅读
专家详解李树芬第3次尸检结果
博物馆将校花照片贴上遗像墙
20名老师在数百毕业生前打群架
疑似上海袭警凶手博客曝光
放映产品VCD 播出的竟是A片
温州拟提任市管干部公示
垟中村蔬菜基地属于新桥、娄桥两个街道的连片蔬菜基地,面积约100亩,现在地里种着豇豆、丝瓜、大白菜、小白菜、香菇菜、空心菜等夏令蔬菜。
几天前,得知蔬菜基地又发生虫害现象,新桥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胡向东会同“温州农网”和本报“新闻助农”栏目,特地邀请王诚到田头指导菜农治虫,帮助菜农掌握使用杀虫农药的正确时间、剂量、间隔次数。
早上8点不到,王诚一到垟中村,10多名菜农马上聚集过来。小李、老尹、老陈……王诚就像到了自己家,不时地和菜农打着招呼。他说,平时常到这里做防治病虫害的试验、和农户交流种植经验。
一见到王诚,菜农都自觉地围成一个圈。王诚向圈子外面招了招手,一位青年村民拿着一个剪开了口的“雪碧”瓶子挤了进来。他从瓶子里倒出一把空心菜叶:叶子上蠕动着大的、小的、青的、黑的各种虫子。
原来王诚早有准备。几天前,他让菜农李汤妙事先从自家菜地里把讲解时需要示范的虫子都抓了过来。
这是天蛾、这是斜纹夜蛾、这是甜菜夜蛾……他摊开菜叶,一条条指给菜农们看。再拣出一条肥大的青虫,举高手,好让里里外外的人都能看到:“这就是斜纹夜蛾,你们叫‘大毛虫’,专门吃豇豆、大白菜、小白菜、空心菜。”作为原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高级讲师、市副食品办蔬菜流动医院院长,68岁的王诚和病虫害打了40年交道,对各种害虫可是知根知底。
“现在这些虫都杀不死,打农药都没用。”马上有菜农说。
“等它长到这么大当然难杀。要在虫刚从卵里出来,还是‘娒娒’的时候就打农药,不要等长到像我这样的‘老头子’才打药。”王诚边说边用手比划,引来周围一阵哄笑。
“这种农药对杀死现在流行的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都很有效。它利用生物病毒,不但能杀虫还能传染给其他的虫。低龄虫一两天就见效,高龄虫过三五天也有一定效果。”他开始向菜农免费发放一种名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杀虫剂。听说有对付害虫的新“武器”,站在前排的菜农眼睛马上亮了起来,后排的人也赶紧往前挤,把脑袋凑上去。
“真的这么有用?”过去试过很多农药都杀不了虫,一些菜农对这种农药的效果很怀疑。
“你打药要在太阳出来前或者太阳下去后,虫子出来吃叶子时打。早上一出太阳,虫子都钻到地底下,这个时候打药效果当然就差。”王诚指着农药包装背后的字对旁边的菜农说,“1桶水放1包,低龄虫当天就有效。前面打完药,后面的菜就可以摘;早上打的药,晚上就可以摘菜。”
“有没有残留?”
“对人很安全,你现在就可以吃吃看,就是味道不太好。”王诚故意摆出一脸顶真的样子,连提问的菜农都被他逗笑了。
见习记者 张睿
编后
(更多内容请访问温州新闻网“乡村博客”:http://xiangcun.blog.66wz.com或“温州农网”:http://www.wznw.gov.cn)
“新闻助农志愿行动”栏目是温州日报精心打造的“三贴近”品牌栏目。本栏目前期以“记者帮农民上网吆喝”为创意,通过报网互动,帮助农民开辟网上市场,推销农产品。活动开展以来,直接产生助农效益达1000万元,其中,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800余万元,拉动农家乐消费200余万元,受到了各方的好评。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选为典型案例,入选全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实例,获得了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奖等荣誉。
为深化“新闻助农志愿行动”,拓展助农内容和领域,加大助农服务力度,从今天起,本报将联合市农业部门,推出“记者请专家田头解惑”活动。活动将根据农民在生产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邀请农技专家深入山区田头,实地指导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敬请读者特别是农民朋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