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鞋业的缝纫车间。 董碧辉 摄
李传法(右一)查看车间。
李传法:误入“鞋途”,我不会轻易倒下
面对今年的困难形势,还是有不多的鞋企仍然可以在脸上保留着笑容。
兄弟鞋业的李传法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俄罗斯的工厂去年6月就开始生产,现在生意很好。他在埃及的公司每年能产生400万~500万利润。而他在温岭的鞋厂,产品出口基本上也没受影响。
在大溪镇兄弟鞋业的厂房里,记者见到了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李传法。“我们去车间看看吧。”在整洁有序的车间里,记者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工人正在紧张地缝着鞋面。“这是做鞋最初的工序之一,把鞋面缝好以后才能跟鞋底粘在一起。”
在三楼的成品科,摆放着一摞摞已经基本完工的成鞋,有童鞋、运动鞋、旅游鞋。李传法拿起一双黑色的鞋对记者说,“这是出口到美国的厨房鞋,你看看这橡胶底,有很多道纹路,就是为了防滑用的。”站在车间里的李传法很专注地看着手上的鞋,语气里带着一丝骄傲。
李传法16岁那年就和姐姐一起做鞋。那是1986年。当时的鞋企基本都是手工作坊,生产手段也非常原始,大多是榔头加钉子,把一双双鞋钉出来。“榔头敲着敲着,稍微一走神就敲到了手上。做鞋不到一个月,我的食指就肿了。”回忆起那些整天敲敲打打的日子,李传法不胜感慨。
做了5年鞋,21岁那年,不甘心埋没在一双双鞋中间的李传法前往上海,办了一家物流公司。1996年,很多温岭人开始到国外寻找商业机会,李传法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的第一站是罗马尼亚。干什么?摆摊卖鞋。之后李传法又到欧洲其他国家,卖出了一双又一双鞋。
“那个时候,欧洲人对‘MADE IN CHINA’很不信任,觉得质量不好,档次低。”在欧洲做贸易,杀价很厉害,面对中国鞋受到歧视的情况,李传法很不甘心,就萌生了在国外办鞋厂的想法。
2002年,在埃及,李传法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鞋厂。2003年李传法回到温岭办起了兄弟鞋业。2006年,在鞋业还没有遭遇现在这么多危机的时候,李传法已经有意识地去俄罗斯考察。“在俄罗斯呆了8个月,来回走了6趟,累得要命。”从亲自打扫卫生开始,俄罗斯厂房一点一点造了起来。
走出国门办鞋厂,使李传法在其他温岭鞋企愁眉苦脸的时候依旧神清气爽。
人工成本上升?他在埃及的工厂为当地解决了500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人力成本只有国内的60%左右。
人民币升值?兄弟鞋业跟银行签订了锁定汇率的协议,长期结汇汇率锁定,人民币升值的风险由银行对冲,对企业来说,升值的风险等于零。
原材料涨价?跟原材料供应商只报3个月的价格,而跟客户商定的报价是3个月以内都有效,也就是说,3个月内原材料价格涨了,可以跟客户要求修改订单价格。因为手上的客户都是老客户,信赖兄弟鞋业的品质,所以,李传法“吃的亏不是特别多”。
“我当初是误入‘鞋途’。做鞋企太累,各个环节都得盯着,想休息一天都是难以实现的梦想。”李传法发完感叹,又话锋一转,“办企业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相信我们浙江的企业不会轻易倒下,我们浙江人也不会轻易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