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调查
湖州在线讯 位于浙江北部的湖州市,是国内惟一以太湖命名的城市,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誉。近两年来,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通过重心下移,把科技、人才资源直接导入农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中央党校调研组认为:“湖州与浙大合作的市校共建模式,是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在地方的一个生动实践,从全国来说具有示范作用。”
突破,在合作方式上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的牵手源于2006年。当年初,继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使浙江成为新农村建设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3月中旬,浙江大学致函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提出了浙大全面参与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设想。正在寻找破解“三农”答案的湖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其中蕴含着的巨大机遇。湖州市“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崛起”的决策刚刚推行,要基本实现湖州的现代化目标,必须从“三农”问题上取得突破。而湖州新农村建设“软肋”很明显,科技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健全,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强烈的需求。
浙江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涵盖理工农医等11大门类,在国内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尤其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浙大的优势不言而喻,完全可以作为解决湖州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强力支撑。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当即率湖州党政代表团访问浙江大学。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近两个月的反复论证深度合作的相关问题之后,在2006年5月正式启动确定以“138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实验示范区建设工程,市校双方探索建立“党政主导、浙大支撑、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孙文友告诉记者,所谓“1381行动计划”,就是建设“一个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三个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八大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公共服务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城乡综合改革工程;“百项重点项目”,围绕八大工程实施一批项目。
据记者了解,行动计划注重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合作方式上突破了高校地方合作点对点的传统合作方式,变科技下乡为长效的科技服务,全面融入湖州的新农村建设。由此从本质上改变了过去就“三农”抓“三农”的局限性,开始立足于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基本权利,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格局,从而合力解决实际进程中的困难。这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抓住了湖州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亮点,在科技推广上有了“1381计划”搭建起来的科技服务创新平台,还必须得沉到农村基层去,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用眼前的成果来点燃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激情。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是湖州与浙大成功合作的一个典型。2006年,双方先行合作建立 “南太湖(吴兴区)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并围绕孵化器的建设筛选出10多个合作项目。然后浙大12位首席专家领衔农业开发项目,与湖州本地对接,一个160亩左右的核心试验区不久前建成使用,每个专家以自己所长搞1万亩示范地,以此不断扩大面积。这种试验、扩大、推广的滚动发展的方式充分体现专家的带动作用,科研成果真正做到了“上山头,下地头,进水头”,农民有问题现场就可以请专家解决。科技使园区里主角也纷纷“变脸”,如玉米可以当水果吃,让常见的玉米变身又升价,每公斤卖12元左右,吴兴区农民一年可种3季,每亩一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目前该园区现有核心区1.37万亩,中心示范区5.53万亩,辐射区20万亩,带动农户15万户。在长兴县,针对当地动植物种养殖分布情况,浙大专家一项高位嫁接技术,让长兴县千亩废弃的油茶树变成珍稀山茶花,高的每棵可卖到3500元;把原本“长相”普通的罗汉松巧手改良成较高经济价值的观赏植物,身价从70元飙升到800元;以前农民当柴火的紫薇树树根,嫁接日本品种的紫薇,在一次展会上,卖出了两株7万元的价格;通过基因改造,矮化的油桃树一棵可以结上500多个桃子;引进荷兰纯种“中华绒螯蟹”,有望使“中华绒螯蟹”恢复原有品种纯度,促进产业的壮大。眼见为实的当地农民,纷纷与浙大教授攀上了“亲”。现在仅在观赏植物嫁接方面,已有几千农户投入生产,种植面积达上万亩,嫁接花木在当地形成一个新产业。在吴兴区,上跃龟鳖苗种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以浙大龟鳖技术产学研创新与示范基地为平台,引进世界上珍稀龟鳖品种,选育出抗病力强、养殖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味道独特的品种,在湖州及周边地区推广养殖。据统计,上跃公司去年向养殖户推广美国珍珠鳖、角鳖等高档新品种120万只,产值超亿元,投资收益率比养殖中华鳖高出四五倍。在安吉县,引进浙大教授“价比黄金”的竹叶黄酮提取技术,原本废弃的海量竹叶身价陡增,新成立的公司每年收购4000多吨竹叶,竹乡农民为此增收800多万元。一根原价15元的翠竹,附加值上升到60元,使竹乡安吉县以全国1%的立竹量,造就了全国20%的竹产值。在德清县,除了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与浙大进行重点合作外,还把浙大教授请进田间地头。雷甸镇杨墩村和浙江大学5位教授建立联系,每年邀请他们进村授课40多次。通过本地品种优化和外来品种引进,使全村的水果品种达到了60多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季果园。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准了市校合作的最佳结合点——科技,有效地改变了湖州传统农业的全面提升,为农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湖州市高效生态农业获得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22个,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共拥有无公害农产品308只、绿色食品59只,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2家,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536元,同比增长14.4%。湖州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97.68%,走在全省前列。比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难看出,湖州经济上的富裕和生活上的改善,有效促进了农村风气更加向好的方面发展,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基本绝迹,犯罪率不断下降,干群关系不断改善,“乡风文明”扑面而至。2007年,湖州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7.68%,位居全省前列。先看“村容整洁”。市校共建实验示范区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在安吉组织实施了1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方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使全县年处理生活污水达到70余万吨,处理费用几乎为零,许多村庄又开始呈现出空气清新、水流洁净、道路整洁的面貌,当地农民由衷地赞叹这一工程为“蓝天碧水健康工程”。随着环境的改善,竹乡的“农家乐”越来越火了。再看“管理民主”。两年多来,浙大选派28名高层次人才到湖州挂职,服务、指导合作项目的开展,另有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000余人次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有近100名优秀学生挂职“村官”助理走向湖州农村,在体现农民的决策主体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乡村规划前,他们广泛宣传,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质疑权、表决权,特别是在自然村的撤并、中心村的确定等问题上,都由农民自己投票决定。在农民合作组织中,也常常能见到浙大师生的身影。据统计,截至目前,“1381计划”已实施各类科技项目累计合作项目361项,完成近130项,完成投资约12亿元。同时,还建立了茶叶、蚕桑、玉米等6个万亩农业产业推广示范基地。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说,科技支撑并激活了新农村建设,湖州与浙大的市校合作实施两年多来,已收获了丰厚的成果。作为高校与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上的一次创新实践,势必将对湖州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