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四川灾区大学生保姆抵京 新华社发
浙江在线07月14日讯
被贴着叛逆、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等各种标签的80后,如今却要放弃高贵的架子,充当大学生保姆的角色,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吗?从被保护的对象转变成保护他人的对象,他们真的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吗?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学生们组建了大学生保姆团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大学生保姆的内涵。
镜头一:“我们不是家教”
上周,大学生保姆队在宁波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社区开了一个双向选择招聘会,不少家长对于他们每小时5元的收费标准心动了,短短半个小时,前来咨询的就有30多人。
从现场的招聘情况来看,拥有英语四、六级证书,获得过奖学金的“保姆”们更受家长的青睐。而有些家长一来到招聘点,干脆直接问:“你们这儿谁是数学专业的?我女儿快高三了,想给她补习一下数学。”
面对这种情况,队员们总是耐心地给家长解释大学生保姆的定义和所从事的服务范围,解释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教。“如果只是单纯地请我们去做家教,那就违背了我们创建‘大学生保姆团队’的初衷。”创业组组长倪俊杰说道。“如果只是做家教,我们没有必要大老远地跑到宁波做,在自己家附近就能做。我们之所以推出每小时5元的收费标准,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收费,主要目的还是想开拓大学生保姆市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的高素质服务。”带队老师徐贤也同样表示。
镜头二:从老师变身为保姆姐姐
刚开始当保姆,雇主们总爱称队员为“老师”,尽管队员们在家政服务这块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但雇主的一句:“老师,还是我来吧!”就把队员的一腔热情给浇灭了。
雇主的过度热情与客气,让队员们在家务中无法“大展拳脚”。“潜意识中,他们还是将我当成了老师,我只有用行动向他们证实大学生保姆的真正价值。”其中一位队员说道。“保姆姐姐,再见!”这是李硕英昨晚临走前,雯雯小朋友对她说的。这个称呼让李硕英感到惊讶,却又是那么亲切。小李在雇主家中已经工作了4天了,从最初被称为李老师到如今的“保姆姐姐”,这也证明了她的工作正在一步步被接受、被认可。
李硕英是实践队的队长,她不仅学习成绩出色,对心理学、教育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平时在校就经常研究关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课题,而且还烧得一手好菜。“保姆姐姐的称呼让我感到欣慰,通过自己的努力,雇主对我们大学生保姆的观念已经开始有所转变。”
镜头三:做保姆同样受到尊重
在实践开始之前,队里要求每位队员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才能参与活动。其实,当父母们得知他们是要去给人家当保姆时,都不同程度地表示反对。“自己家里就请了保姆,你倒好,反而要去别人家里当保姆。”“你是一个大学生,出去做保姆,面子上怎么过的去?”对于这些反对的声音,队里的多数同学最终还赢得了父母的支持,而另外有两名队员却遗憾地选择了离队。
连自己身边最亲的人都难以理解这一职业,更何况是社会上的其他人。这也是大学生保姆所面临的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已经不再娇贵,现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到最基层的地方服务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吗?”副队长蔡淑建说道,“我们可以理解众人异样的眼光,但同样我们不会因为这些异样的眼光而动摇我们的决心。”
现在队里共有3人是进行全天候服务的,他们要负责一户家庭的一日三餐,还要帮助孩子辅导暑假作业,培养他们的各种业余爱好等。雇主们也已经把队员当成了家中的一份子,“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能辅导孩子的学业,是个全能保姆,我佩服!”这是一位雇主在反馈单上的评语。
镜头四:大学生保姆,昙花一现?
“大学生保姆不会随着我们实践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做市场调查,如果前景乐观,就会考虑在北京、上海、宁波等大城市建立基地,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这也是我们这次实践的意义所在。”倪俊杰反复强调道。
在“大学生保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队员们开始在各方面培养自己:学业辅导、兴趣培养、食物营养、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等,边学边教边做。80后从这一刻开始离开父母的羽翼,他们想学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