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4日电 (记者李亚彪、张璐)浙江各地收治数百名从四川地震灾区来的伤员,有关部门面向社会招募懂四川话的志愿者到医院做护理工作,正在浙江走亲戚的四川人樊恩德成了其中一员。
连日来,64岁的樊恩德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配合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照顾从家乡来的伤员,并写下了护理手记。
张老师:不给国家造成更多负担
77岁的张老师曾是小学校长,在地震中胸部受伤,断了两根肋骨,老伴在抢救出来两小时后去世。遭受如此变故,老人很坚强,用平静的口吻说着地震的事。
“我受了伤,老伴走了,可看到儿孙们平安,就放心了!”张老师说着从枕头下摸索半天,拿出一张纸,“这是一个志愿者写给我的,我眼镜还没配好,麻烦你给读一读!”
这是一首诗,赞美母亲在承受巨大磨难情况下,依然把最伟大的母爱给了孩子。我一句句念给张老师听,他不时发出感叹:“这首诗让我想起老伴,她就是这样的!”张老师声音低沉。“你不知道我们两个有多好,周围人羡慕得要死。这次地震她先我走了,太突然,我对不起她啊!”
张老师退休后每月有退休金,儿子办企业,家境殷实。他口腔里没牙,一问才知假牙放在卫生间里。“用假牙吃东西虽然方便,可吃一次就要洗一次,给护理增加很多麻烦。”张老师说。
医生为张老师验血时,发现他患有骨癌。医生征求家属意见后决定用化疗。当把治疗方案告诉张老师时,他出奇地平静,表示已做好准备和疾病斗争。此后,我每天仔细观察老人的状况,他没有多大反应。不知是药的副作用小还是他意志坚强,直到我离开医院,老人也没有呕吐等难受的样子,可我隐约看到他的精神差了,话也少了。
“老哥,你快点好起来吧!”我默默地为张老师祈祷。
胡大哥:震坏的景区将建得更美
一进病房,就听到有位病人大嗓门往家打电话:“我到杭州了,放心,我很好。”医院给每位病人配了一个免费移动电话,方便同家人联系。
他姓胡,在病房中被称作“胡大哥”,络腮胡,声如洪钟,爽快,乐观。胡大哥家住彭县,地震当天楼房垮了,老婆先爬出来,发疯似地到处喊人,把他刨了出来,他腰椎压缩性骨折。
医生决定对胡大哥动手术,并告诉他,需要打入钢钉。“不知道以后还能挑得起百十斤东西不?”胡大哥私下问我。
“应该没问题,我腰椎也压缩性骨折,治好后进健身房,能扛120斤。”
第二天,胡大哥进了手术室,4个小时后出来,他安静了许多,昏睡了一天。
第四天,胡大哥精神多了,向护士要扑克牌。“您还不能玩牌。”护士说。胡大哥说:“不玩牌,我老伴会用牌做手工艺品。”护士拿来扑克牌,老伴做了十几个漂亮的纸工艺品,胡大哥让我写上“地震无情人有情”“四川杭州一家亲”,然后送给医生和护士:“没啥可感谢的,只能做这几个纸玩意儿表表心意。”
胡大哥的儿子在兰州当特警,他一直没告诉儿子自己的伤情和住院地。“有这么多好医生护士,他来做啥,只会影响工作。他是国家的人,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对得起我,对得起党和政府!”
听说我儿子搞规划工作,他来了精神:“今后建设家乡时,把你儿子叫来。”胡大哥家乡我去过多次,是个迷人的地方。瀑布从天而下,沿着清幽的峡谷是长长的栈道,流水、飞鸟与秋虫仿佛把人带入远古时代。“地震后,那里到处是塌方,景点也没了。你看吧,要不了几年,我们会把银厂沟建设得更好!”他说。
从胡大哥的坚定目光中,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山里人,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缩影。
老妹子:要做永久的志愿者
病房里有位60多岁的老妹子,她独自一人在杭州治疗,是从都江堰来的。她头发梳得整齐不乱,衣服也合身,总是一脸笑容,看得出是一位有修养的人。地震中她左臂骨折,现已动过手术,用石膏固定。
她说儿子在政府工作,媳妇在医院工作,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只有一个人来了。是呀!在大灾面前,多少优秀干部、白衣战士,坚守在救灾一线,顾不上自己的家、自己的老人。
“你只能动一只手,又没家属陪同,每天会有一名志愿者来帮你。”我说。她却连说不用,比她伤重的更需要志愿者照顾。她问我是不是也退休了,我说退休后又应聘了工作。
“那你来做志愿者,工作怎么安排呢?”
“我请了十天假。”
“那你一定是党员了?”
我笑了笑:“任何人在这样的大灾面前都会有所作为的!”
她说:“我1968年入党,现在这样,想做点事也不行,如果不受伤,我肯定要像你一样做志愿者。”
老人的家已成一片废墟,儿子媳妇因为上班不在家,没有受伤。“全家人像燕子垒窝一样,今天置这个,明天买那个,几十年才置成的家几秒钟就全没了啊!”老人说。
“你有优秀的儿子媳妇,他们就是你最大的财富!”我安慰她。
“我没有遗憾,只要人在,家没了可以再建。”她说,“我希望伤快点好,家乡肯定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我回去还可以做志愿者,这一辈子我要做永久的志愿者!永远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