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财富周报,我们一直以观察转型社会的民营企业为己任。哀民企之所哀,乐民企之所乐。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说,2008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经历了年初50年一遇的雪灾、3·14拉萨骚乱、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奥运会一些外国人的无端指责,“经济寒潮”的阴影已愈来愈浓。
本报总编 崔砺金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浙江经济发展的态势
按照省长吕祖善的讲话,从现状来看,总体平稳;从下一步发展趋势来看,趋势严峻。所谓总体平稳,应该说今年反映我省经济发展指标总体还是在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区间。比如一季度浙江GDP增长了11.8%,1-5月,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外贸出口增长24%多一点,消费增长18.5%,从三大需求来看,应该说也在平稳的区间。
然而,另外一组数据令人担忧。从浙江全省企业注册登记统计的情况看,今年1-5月,新增企业数和注册资本金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3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与之相反,全省企业的消亡数同比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比如房地产企业,新开业数同比下降12%,消亡数量同比却增长42%。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当下浙江企业,出生的少,消亡的多。
所谓趋势严峻,是指浙江的整个经济走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今年开始,浙江的经济走势一直处于下行的状态。浙江省的主要矛盾不是防经济过热,而是防经济大落,大起已经毫无可能。一季度GDP增长11.8%,虽然在两位数的增长区间,但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8个百分点,去年前年基本上是14.5%的增幅,这个下行速度是过快的。
讲到这里,我可以形象地说,现在就像钱江大潮一样,是风、雨、潮几碰头,看不到好转的迹象。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前段时间在浙江也感觉到忧心忡忡,他担忧的是——系统性的风险而不是局部性风险正在累加,而我们研究不深、对策不多。
浙江民企遭遇“4把刀子和1根绳子”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浙江的民营企业总体的状态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绍兴纺织业有企业说,现在是红军长征过草地,已经到了吃草根嚼树皮的最艰难的时候。省工商联一位负责人甚至断言:再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20%-40%的浙江民营企业肯定倒闭。当前有些企业硬撑着不愿意破产,主要是碍于面子因素。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浙江的民企是被“4把刀子和1根绳子困住了,动弹不得”。哪4把刀子?“四把刀子”是指原材料价格猛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激增、外贸困境4把刀子,“一根绳子”就是指信贷收紧。想想看,4把刀子和1根绳子一齐叠加,能活下来已经挺不容易了。所以有人感叹:“过去讲发展是第一要务;如今,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困境1:
能源、原材料价格猛涨
钢材价格从年初每吨4500元,飙升至现在的每吨6500元,上涨幅度超过40%。
3年前,铜的价格是每吨1万多,现在要5-6万。
当前通涨,既有食品价格上涨,又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对于食品价格的上涨不是太担心,浙江最怕的是上游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浙江是一个加工型的、资源稀缺的省份,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经营特色的浙江中小企业影响严重。温州瑞安最新调查显示,企业今年比去年在原材料上要多支出3个亿。
困境2:
用工成本激增
目前浙江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大约只有五到六成。如果按照新《劳动法合同》规定实现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据我们调查,在绍兴的纺织行业,《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仅此一项,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就增长了16.7%。
困境3:
人民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在今年1-4月已累计升值4.3%,有人做过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6%左右。而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中小企业,加工利润仅在5%-10%之间。
困境4:
出口退税下调、外贸摩擦加剧
浙江是典型的外向型省份,2007年浙江外贸出口占GDP的52%,整个经济的一半多依赖于外贸出口,国际的经济环境和浙江的关联度非常大。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外贸出口的形势很不容乐观。1-5月增长了24%,这是按美元计价,但扣除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实际外贸出口和去年相比增长幅度只有14%-15%,比前几年30%以上的增幅整整减少了一半。
国际经济形势的逆转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浙江的企业过多地倚重国外市场,而忽视了家门口的市场,一旦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出口受阻,浙江的企业就只有倒闭关门。飞跃集团陷入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对国外市场过分依赖。未能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没有学会运用两种资源,是这次经济冲击中许多企业应该汲取的教训。
近年来,国外反倾销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加重,浙江民企首当其冲。07年前三季度全球对华反倾销案一共53件,浙江涉及32件,金额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浙江民企是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因此注定最早在国外碰上了遭遇战;另一方面是因为浙江民企是草根经济、草莽英雄,缺少全球化的竞争经验,缺少应对一体化下国际经济纠纷的能力。
困境5:银行贷款难
今年6月7日,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这对受困于资金“贫血”的浙江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今年1-5月份,浙江新增贷款比去年同期少了470亿。
依托高速发展的经济,浙江的银行业一直在盈利方面全国居前,而同期浙江的不良贷款率亦属于全国的超低水平。据中国银监会网站公布的2008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78%,而在浙江,这个数字仅为1.29%,即便今年是“经济最困难的年份”,这个数字在第一季度仍是在较低水平实现了0.15个百分点的降低。与此同时,截至3月末,全省11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37%;全辖(不含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9.53%,同比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这一方面证明了浙江的银行业经营出色,另一方面也难掩银行资金充足,企业贷款却日益艰难的尴尬。
一方面是资金“贫血”的企业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却是银行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拼命扎紧钱袋子。银企交恶正成为浙江的现实之痛。
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十分严重,只能转向民间借贷,现在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4-6分,浙江企业的平均财务成本上升10%以上。
有个义乌老板朋友告诉我,他们那里如今三类企业容易死掉:一是借高利贷的死掉,借高利贷像吸鸦片,早晚死掉;二是老板搞赌博的死掉;三是前几年不顾实力盲目扩张的企业,死掉。
其实,除了4把刀子和1根绳子,今天我想讲的是,最致命的还不是这些。最致命的是什么?——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下挫,是最致命的。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浙江省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了13%,1-5月份下降了26%。有人说,现在的困难“看不到底”。
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办法是要有信心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我们现在的困难,是任何经济发展中都必然遇到的。很多企业说要冬眠几年,说不定冬眠起来后经济形势更困难,能源,今后肯定还是要涨的,这是种趋势。所以只有下定决心,发扬浙江精神,发扬我们浙江人的精神,浙江企业家的精神,面对困难,迎难而上。[SplitPage]
困境之中,当前要破除几种错误认知
浙江的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浙江“制造大省”的模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痛定思痛进行理性反思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当前也要提防另外一种倾向。比困难更可怕的,是一些错误的认知:
比如有人说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迟早要死。晚死还不如早死,所以索性袖手旁观。
有人说梯度转移不可阻挡,迟早要走。实际上,浙江一些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块状经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以比拟;
还有人说,传统制造业处于国际竞争的下游,迟早要被替代,要淘汰出局。实际上,只要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完全可以在国际一体化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正如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所说,“对传统产业一定要敝帚自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任何对传统产业的不珍惜,都是忘本。”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浙商是浙江的生力军,是浙江的“命根子”。省委省政府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推进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落脚到主体。浙江的创业创新主体在民企、希望也在民企。民企强则浙江强,民企衰弱则浙江衰弱。
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当下浙商遇到的困难,还应该看到,浙商已到了嬗变——实现新飞跃的前沿,浙江的民企切切实实处在了一个爬坡越坎、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需要关键的引导和支持。所以,真正的创新转型要靠政府,要千方百计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金融环境。过去老讲: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长。现在就是政府给点“阳光雨露”的时候了。所以,浙商涅■,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当然,作为浙商,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不是等死,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承受。30年有什么风雨不曾经历过?风雨之后必定是彩虹。要把挤压和挑战变成历练和机遇。要把宏观调控变成一次获得新生的机会,获得一次在洗牌中胜出的机会。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前不久在萧山、绍兴企业调研时说,当前形势下,摆在企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当鸵鸟,抱着陈旧的观念和做法不放,继续走低工资、低成本、低档次的老路,其结果必然是丧失竞争优势,被历史所淘汰;二是当凤凰,正视困难,不屈不挠,主动转型,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脱颖而出。我们希望广大浙商要勇做创业创新的浴火“凤凰”。
浙江民企如何“跃”过生死门?
我们建议:
一、以全面推进“两创”战略为指引,把“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推进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
浙江的改革开放史,其实就是一部创业创新史。中央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其实,真正要贯彻落实好“全民、全面”,难度是相当大的。我注意到,全省不少地方在开展“两创”的思想大讨论活动。杭州干脆就叫解放思想大行动,而非讨论了。要将这次民营企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转化为创业创新的强大动力。
二、构架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低端竞争转向高端竞争。
如同大地震中抗震性的测试,许多问题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容易被忽视,一旦“地震”来了,长期潜伏的问题就容易被激化,集中暴露出来。2008的经济寒潮也让我们对浙江制造的软肋有了痛彻的反思。
价廉物美曾经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其实,价廉物美是违背市场竞争规律的,是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的表现。说到底,低端竞争必须向高端竞争转变。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研发和品牌附加。在这里我想宣传一下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的一个观点:大家都知道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好几类。我们所应该大力倡导的是实用型创新,只要比别人高出一厘米,就可以称为创新,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三、政府要与银行、企业共克时艰,形成帮扶合力,保稳促调。
6月11日吕祖善在部分银行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全省金融机构要围绕省委、省政府“保稳促调”的工作大局,按照“支持好的,帮助困难的,扶持弱小的”这一要求,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风雨同舟,共求发展。
据我们了解,省里还将支持更多的金融创新。比如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发行小企业集合债,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每个县市设立一个试点,把浙江充裕的民间资本合理有序地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去帮助企业。
针对当前的困难,省委省政府制定出“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八字方针。“保稳”,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促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稳和促调,两者是辨证的,前者是治标,后者是治本。
我们注意到,浙江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已经采取具体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宁波、绍兴等地试点的基础上,最近浙江省工商局推出了股权出资、出质登记制度,让静态的股本变成为动态的资金,仅此办法,就可以激活上万亿元“沉睡”的股金。温州市委、市政府把2008年列为“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企业服务年,市县镇三级领导分片要跑遍全市6400多家上规模企业。
经济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所谓危机,便是“危”与“机”的相生相克。所以,应该看到,当前的这一轮低谷,正是下一轮高潮的起点。
凤凰涅■。面对死,才更能思考生。
当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关门歇业,更有崭新的企业在扬帆启航时,不健康的“跛脚”的制造大省之路正在渐行渐远,浙江制造变创造的转型之路也许就此打开。诚如邱继宝所说:“跃过去,前面是个天。”
UploadFiledb/2008711/ea_2008711850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