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 新华社
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
当别人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10秒内无法想出答案时,你是否会去求助搜索引擎?当你想了解一件事情或去做一件事情,你是否会先“征求”一下搜索引擎的意见?当你突然听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你的头脑中是否会冒出若干个关键词,而非连续的句子?一般看来,这就是“搜索引擎依赖症”的典型特点。
这是近来流传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小测试。而许多网友在一一对比后发现,自己确实或多或少地对网络搜索产生了依赖。这其中,“80后”占了大多数。一篇名为《“80后”通病》的帖子总结道:“多数人相信百度和谷歌的权威,喜欢用搜索引擎思考,将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的智囊。”
没有什么是不能搜索的
出生于1986年的网友Ivy,看到这个帖子后直接就说:“在这个网络时代,问路真的快过时了。”
刚刚参加工作的Ivy,因为工作性质,往往要在城市里东奔西走。她总是习惯于在出门之前上网,给自己要去的地方“定位”:“杭州越来越大,很多新的地名,即使是问路,也未必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相反,搜索引擎提供的地图服务,基本能让我顺利找到路。”
Ivy还说起她最近的有趣经历:“有天晚上,我去家对面的超市买东西,出来时发现服务台正在搞猜灯谜的活动。以我的智商,看了半天,好像一个也猜不出,因为对于这种东西,我是没有兴趣去钻研的。”于是,Ivy马上给正在家里的男友打电话。结果,男友在“百度”上搜出了这些灯谜的答案,她在超市拿到了小礼物:“基本上可以肯定,出谜的人无非也是从‘百度’、‘Google’来的。”
“我几乎每天都上网搜索一些东西。”浙江工商大学大四学生小陈说,“大到前途如何把握,小到门口的盖浇饭好不好吃,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现在网上搜不到的。
小陈等人被称为“搜索引擎一代”,他们经常使用搜索引擎帮助自己完成每天的日常生活。出门搜索一下天气情况甚至运气指数,吃饭搜索一下美食地图,逛街搜索一下打折信息,旅游搜索一下火车飞机票价,闲时搜索一下最新电影、音乐,忙时搜索一下相关资料。如果具体复杂的问题无法通过搜索解决,可以通过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渠道将问题提出来,只要地球上某一个角落有人知道,就会有答案。
如果说,遇到实际问题,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还相对正常的话,那么,还有一些搜索行为,的确可以算得上是“根本不动大脑”。
赵小姐在武林广场一写字楼里工作。她说,办公室里一位同事经常要上一些网站,但他从来不记网址,每天都是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在写一点东西之前,不搜索一下,根本无法下笔。而她自己甚至在写一些工作总结、或者回答老总问题前,都要直接在搜索栏里输入问题。由此,一些搜索引擎更是“顺应”这种心理,推出网友互动形式的搜索服务,让网友来互相回答这些问题。
而网上一个有关“百度知道”的帖子,更是让人失笑:一位网友在“百度知道”中提出的问题是:“百度的网址是什么?急啊!”而一位网友的回答是:进入一个门户网站,然后搜“google”,进入google主页,然后搜“百度”,就可以找到百度的主页,然后在“百度知道”里发问:“有没有人告诉我百度的网址?万分感谢!”——在这里,总会有人给你回答。
靠搜索可以不记忆不思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显示,44.71%的网民经常使用(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近一半的网民高度依赖搜索引擎提供的服务。另外,每天使用一次搜索引擎的用户也占到17.2%。这意味着每日使用搜索引擎用户数高达61.91%。由此可见,网民的搜索依赖性,呈现增强趋势。
同时,搜索引擎用户中有将近80%的年龄段分布在18—40岁之间,其中18—24岁、25—30岁两组用户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37.84%和22.15%。而这将近60%的搜索引擎用户,恰恰是上世纪80年代人。
调查显示,当第一次得不到满意结果时,有57.4%的用户会采用“更换关键词”的方法重新搜索,有54.4%的用户会用“增加或者减少关键词”的方法重新搜索。而因为一次失败放弃搜索的仅有19.6%。
许多年轻人和他们的长辈不同的是,当他们听到一些新鲜、陌生的东西,又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时,已经不会开口问人。他们喜欢打开电脑搜索关键字眼,顺藤摸瓜找到答案。这是件好事情,摆脱了对别人的依赖,但另一方面也让这一群体陷入了对搜索引擎的依赖。
一次针对21—25岁之间、即“80后”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93%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凡事都习惯独享和承担,但在内心深处很渴望交流和沟通。浮躁、迷茫、孤独、自信、自卑和无奈等情绪,在他们描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对未来的打算时,体现得较为明显。
所以,“80后”选择把脑袋里涌动着的问号,统统交付给“威力强大”的搜索引擎。更有甚者宣称,自己已经通过搜索引擎达到了“三不境界”:不记忆任何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