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 今年5月,普陀东港街道塘头社区一鱼苗场的黑鲷鱼苗全部死亡,经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调查分析,最近确定其死亡原因是,该养殖户在清洗养殖塘时使用了两种违禁农药——三唑磷和戊氢杀灭菊酯,而清塘后受污染的水被直接排放到海水后,又被引入了鱼池。据了解,药品、肥料、鲜活饵料已成为目前水产养殖的主要污染源。
据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养殖与加工流通科的工作人员介绍,药品主要分为清塘的消毒药品和用于养殖水产品的抗菌药品;肥料主要是指用来培养养殖塘内的藻类。对于药品和肥料,只要养殖户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使用标准,此类污染源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但当谈起鲜活饵料对养殖塘的污染时,该工作人员表示,要控制鲜活饵料对养殖塘的污染,现在看来有难度。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鲜活饵料地位难以动摇,一方面是因为配合饵料价格高于鲜活饵料,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市面上配合饵料不合养殖鱼、蟹、贝等水产品的“口味”,有的甚至是吃了配合饵料不见长个。
据了解,目前普陀区只有4790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全部投喂配合饵料,而其他围塘养殖、浅海养殖共计34600亩则很难实现投喂配合饵料。而养殖户每天投喂的鲜活饵料总有一部分无法利用,沉积到池底,使水中的氨氮、硫化氰含量大增,加上水产品的排泄物,很容易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
“鲜活饵料已成为目前最难控制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加快研究适合鱼、虾、蟹等水产品‘口味’的配合饵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普陀一位水产养殖专家如是说。
在今年上半年结束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中,普陀区针对水产养殖污染源,对全区9个乡镇(街道)的171个水产养殖单位(185个养殖单元)做了一次普查。普查除了对各水产养殖单元的基本信息做了记录外,还重点针对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三源头,即水产养殖过程中所采用的药品、肥料和饵料的使用情况做了记录,为以后研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