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的名字由朝鲜提供,英文名Kalmaegi,指的是一种海鸟。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为了避免名称混乱,有关国家和地区举行专门会议决定,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热带风暴),从去年起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地区)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称,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资料图片
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分为5组列表。我国为热带气旋命名表提供了10个名字,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命名表按顺序循环使用。2000年从“达维”开始,一直到“苏力”,共使用了23个名字, 2001年从第24个名字“西马仑”开始。到2005年第17号热带风暴使用命名表的最后一个名字“苏拉”后,热带气旋命名表所有名字都使用了一遍。从2005年第18号热带风暴起,又从命名表第一个名字“达维”开始命名。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还商定了统一的中文译名,使得几乎所有的名字都更加中国化,这套中文名字是权威的中文译名。
如果某个热带气旋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并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永久命名),其它热带气旋(台风)不再使用这个名字。这样,就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如:2005年11月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从命名表中删除,永久性地命名给2005年的第19号台风“龙王”,然后经2006年12月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9届会议决定,命名表中用“海葵”代替“龙王”。
从命名表中删除的台风名字
①2000年11月28日-12月4日在中国澳门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决定,更改部分热带气旋名字:其中纠正拼写的有:Megkhla(米克拉)变更为Mekkhala,Kularb(玫瑰)变更为Kulap,Ramasoon(威马逊)变更为Rammasun,Vipa(韦帕)变更为Wipha;替换的有: Aere(艾利,意为“风暴”)代替Kodo(库都),Morakot(莫拉克,意为“绿色钻石”)代替Hanuman(翰文),新的命名从2002年1月1日起生效。
②2003年12月15-20日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6届会议决定,替换部分热带气旋名字: Peipah(琵琶)代替Vamei(画眉),Nuri(鹦鹉)代替Rusa(鹿莎),Molave(莫拉菲,意为“菲律宾硬木”)代替Imbudo(伊布都),Matmo(麦德姆,意为“大雨”)代替Chataan(查特安),新的命名从2004年1月1日起生效。
③2005年11月14-19日在越南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决定,更新热带气旋命名表: Noul(红霞,意为“红色的天空”)代替Pongsona(凤仙)、Mujigae(彩虹)代替Maemi(鸣蝉)、Mirinae(银河)代替Sudal(苏特)、Fanapi(凡亚比,意为“环状珊瑚岛”)代替Rananim(云娜)、Dolphin(白海豚)代替Yanyan(欣欣)、Lionrock(狮子山,香港一山峰名)代替Tingting(婷婷),新的命名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
④2006年12月4-9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9届会议决定,更新热带气旋命名表: Haikui(海葵)代替Longwang(龙王)、Pakhar(帕卡)代替Matsa(麦莎),Doksuri(杜苏芮,意为“鹰”)代替Nabi(彩蝶),新的命名从2007年1月1日起生效。
⑤2007年11月26日在中国澳门闭幕的台风委员会第40次届会议决定,更新热带气旋命名表:分别用Leepi(丽琵)、Sanba(三巴)、Maliksi(马力斯)、SonTinh(山神)和Mangkhut(山竹)来取代Xangsane(象神)、Chanchu(珍珠)、Bilis(碧利斯)、Saomai(桑美)和Durian(榴莲),新的命名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