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温州日报刊登《社区医疗最大困境:患者不愿信任我们》,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在报道中坦言:社区卫生服务遭遇信任危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任危机?近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市卫生部门,剖析问题根源。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困境,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纷纷建言。
推荐阅读
全国房价涨幅连续6月回落
上半年经济数据今日公布
鸟巢首次全身亮灯彩排试放礼花
清华两学生为庆祝毕业校内裸奔
上网买衣服 也可先“试穿”
新温州人子弟的暑期生活
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于市区各大医院、社区周边及本网论坛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其中网络问卷9份。调查结果显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获取市民信任,还需在医疗设施、医护人员素质、药价、社保等方面改进。
不去,不代表不想去
社区卫生服务站受冷落,主要是市民就医观念陈旧,生病只想去大医院?其实不然。调查中,就“你和家人生病,一般首选哪里?”这一问题,选择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者人数相同,均占37%。可见现实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冷的情形并非市民所愿。网友“绿林”在调查中留言说:“本来小病不用上大医院看,在社区看病最好,方便,花费小。可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并不让人满意,大家没办法才去大医院。”
从“选择与不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两题(多选)中,可以清楚了解目前社区医疗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不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者的原因中,“不了解”占据首位达54%,“担心医疗能力不足,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有34%,“看病费用和大医院差不多,不如去大医院”有26%,“担心社区医院诊疗环境差,设备简陋”也有17%,“服务态度差”一项无人评价。
“离家近”和“不用排长队”是市民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首要原因,同占52%。其余理由如“价格便宜”占29%、“医护人员态度和蔼”占17%、“医生医术不比大医院差”仅占6%。
期待,看病先去社区
在讨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历时,调查者中共有88%的人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历,其中63%认为服务一般,仅23%认为服务很好,另有6%的人批评“服务很差”。
“你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哪些方面改进?”一题集中了大家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引进更多诊疗设施”54%、“医护人员素质应提高”43%、“看病价格还是较高”20%、“应纳入医保”20%、“服务态度应改进”10%、“其他”10%。
尽管诟病之语颇多,但调查中多数人持积极态度,69%的调查者对政府提倡的“首诊在社区”及“双向转诊制度”表示支持。其中,46%调查者表示“赞同,但社区医院的硬件、软件设施必须跟上”,23%调查者表示“十分赞同,可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问题>>>
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好医生、好设备、好环境、低价格是他们所希望的理想就医状态。就记者了解,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寥寥。正如网友“lizboy”所言“积弊已深”,种种弊病环环相扣,最后纠结成信任危机。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市政协调研,这几年,虽然我市对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但仍不能较好地保障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2001年至2006年,我市卫生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是3.42%、3.75%、3.58%、3.61%、3.14%、3.21%。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和《温州市卫生发展规划(2005年——2015年)》的要求,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比例要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有条件的市县要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5%以上。
而近年我市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低于5%的目标,对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比例均低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横向比较,去年我市投入卫生事业的财政资金为5.4余亿元,而杭州市投入约40亿元、宁波市投入约20亿元。
卫生经费的短缺,所造成的连环效应,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弱化。
医技人员少素质低
目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街道)卫生院两种形式并存。之前,两者的经费来源为差额补助和经费自理两种形式,这意味着部分或全部的经费需要靠自己解决。但随着卫生资源及患者向城市及大医院集聚,基层卫生机构日渐式微。经费的短缺,经营不善,越来越难吸引并留住人才。目前的现状是,基层卫生服务组织医技人员缺乏且素质低。
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全市乡镇(街道)卫生院在编人员实有5841人。按照《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要求,每万人应配备11—16名工作人员。以我市常住人口790万人计算,至少需要8690名医技人员。目前,我市基层医技人员总量缺口近3千名。
而这个并不充足的医技队伍,素质更让人担忧。5841人中,本科182人,仅占3.1%;大专1631人,占27.9%;中专1766人,占30.2%,高中及以下最多,占38.7%。以职称分类的话,无职称者占近一半,为48.2%;初级职称占47.8%,中级职称与高级职称仅占3.5%和0.35%。
设施简陋用房紧张
经费不足,使得长期以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这让其卫生服务大打折扣,患者日渐外流。直到去年,我市才完成全市乡镇(街道)卫生院“新六件”——B超、心电图、胸透、血液、生化和尿液分析仪的配置。
基本用房陈旧,甚至危房的情况也困扰着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目前,我市正在抓紧建设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153个。但没有业务用房的现状直接影响这一进程。以鹿城区为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设置没有与市区域总体发展规划接轨,1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9个没有业务用房,多数以租房形式经营。用房紧张和高昂的租房费用,直接影响卫生服务业务的开展。
市场化导致公益性受损
今年的数据,我市共有社区卫生中心153家,目前除经济开发区有3家为民营外,其余均已被改造成非营利性公立医疗机构,或已被列入改造计划。而之前,社区医疗机构大部分被民营资本盘踞,从鹿城区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站占总量95%的现状可见一斑。民营资本的介入使社区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被淡化。
近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费用呈上升趋势。2005年,鹿城与龙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平均门诊费用为49.7元/人次,2006年为51.67元/人次。2007年,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平均门诊费用增至62.28元/人次。随着费用的增加,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感加剧。
双向转诊只上不下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靠诊疗收入、药品加成收入和部分政府补贴维持运营和发展。病源直接影响经济利益,这使得政府所提倡的“首诊在社区”和“双向转诊”制度深入难。这两项制度旨在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承担起辖区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而城市综合性医院则应主要承担疑、难、重症的诊疗,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现状。目前我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均已与大医院挂钩结对,转诊机制也已建立,但现状是社区向医院转诊方便,但鲜有患者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此外,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14家获得医疗保险定点资格,仅占约10%。这对吸引患者就诊也有直接影响。
建言>>>
市政协委员万升平:
制定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价格体系,制定财政投入及补偿制度。完善社区医药价格管理,推行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凸显公益性。制定双向转诊政策措施,在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建立双向转诊的无障碍通道。
鹿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丽峰:
建议市政府应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设施,纳入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统一规划。如以法定程序无法保障执业用房,建议对居民群众就诊和保健需求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虑采用一次性出资购买产权的方式,稳定业务用房。
目前,全市正在进行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兼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价机制,如对进行年度考核评价、年度审计并公之于众,以强化政府监管力度,获取市民信任。
市人大代表王淑芬:
建议加快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此外,建议结对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辟检验、辅助检查绿色通道,弥补社区医疗资源不足,让有需要检查的病人在社区刷卡交费,然后直接进入结对医院进行各项检查。
市政协委员胡万华:
建议出台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扶持政策,使卫生人员安心基层卫生工作。首先,增加卫生专项经费,保证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工资到位,考虑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方式,激励其积极性。此外,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基层卫生服务人员以一定倾斜,使他们能在基层留得住。
市政协委员朱敬中:
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执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等要素的准入管理及执业行为的监督,并对其医疗服务质量加强监管,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质量、医药费用等信息,促进其健康发展。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