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全市省定品种分县参保情况一览表》置于人保财险嘉兴市分公司非车险部汪栋的案头。案头背后,紧锁的眉头显示这份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览表”成绩并不“漂亮”,农民似乎“不太买账”——截至7月中旬,全市有3个县(市、区)未达到参保率60%的省定标准:南湖区53.91%、海盐县55.32%、桐乡市57.96%,全市参保率仅为69.70%。
自2006年4月在我市正式试点的这项政策性农业保险,两年多的实践过后,目前已经实现“全覆盖”。而按照“政策扶持、商业运作”的原则,政府层面近来更是费尽心机,秀洲区、桐乡市等做到了水稻种植险保费财政100%扶持,农民不花一分钱;同时在产品设计上,今年首次将能繁母猪保险纳入试点范围,并新增油菜和奶牛两种个险,各县(市、区)同时相应增加了大棚蔬菜、生猪、鸡、鸭、露地西瓜等险种。
可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民生工程,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但这一惠农的保险,农民投保热情缘何不高呢?记者由此展开了调查。
产品选择的灵活度不够
通过在嘉善县、桐乡市等地的调查了解,记者发现,农民“不买账”的原因,首先表现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选择的灵活度不够。
保险产品目录中,能繁母猪为国家必保品种,水稻为省必保品种,大棚蔬菜、生猪等为选择性品种。作为省必保品种的水稻,综合各方情况看,其发生灾害损失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参保必要性不是最强,即使一亩水稻保费仅为20元,且其中的14元由政府财政补贴,农户只需出6元的保费,有的人也认为没有必要,但因其是省定必保险种,因此必须列入其中。
而在桐乡市濮院镇,该镇农经中心负责农险的陈金中称,该镇有一养殖数量达300头的湖羊养殖户,因为湖羊规模性养殖的成功率并不太高,所以养殖户有着强烈的投保意愿,但无奈目前没有这个保险品种。另外,该镇养殖户对鱼和蚕等产品呼声很高,由于这些保险产品的赔偿责任范围很小,保险公司不太积极。
嘉善县有关部门更是称,该县奶牛经营户只有两户,油菜种植面积也不多,这样的保险品种在该县可谓毫无意义;而该县水果、蘑菇等生产者数量较多,农户投保意愿也比较强烈,但因试点品种限制等原因却无法实施。
免赔额超过保额的一半
农民“不买账”,还可归结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偏低。
嘉善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称,如生猪去年每头保额只有400元,今年该县有关部门向上级部门反映后提高到600元,但因价格上涨,目前出栏生猪的市场价格在每头2000元左右,远远超过保额。
濮院镇新港养殖园区养殖大户沈利新认为,如将保额适当提高,大家的参保积极性会相应提高。另外,像大棚保险,政策规定只能保构架,不能保膜,这似乎不合常理,农户对此颇有意见;而竹架大棚保额总共只有900元,免赔额却高达500元,免赔额超过了保额的一半,有点偏高。
同样在濮院镇,记者了解到,鸭养殖险的参保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养鸭的大多为外地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肉鸭的生长周期短,最多才32天,如果发生死亡,免赔责任为100只,实际上农户赔不到多少钱。此外,鸭养殖险门槛较高,5000只以上才能起保,把该镇200多户养殖规模在1000只至3000只的农户挡在了门外。
风险承受能力出现分化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在新的形势下,政策性农业保险须面对农户风险承受能力已经出现分化的现实。
汪栋分析称,诸如南湖区上规模的养殖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养殖大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他们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不是很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其实更适合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养殖户,但这些中小养殖户的参保意识普遍不强,也存在侥幸心理。
另外,目前市场机制不太健全,如农村生猪市场依然有人在收售死猪,对于中小养猪户来说,投保一头生猪需要30元,而卖一头死了的生猪,却依然有200多元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这无须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他们似乎更偏好用这种“简单、实惠”的操作来弥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