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连日来,禾城的气温居高不下,让不少出行的市民、户外工作的工人伤透了脑筋。高温下,城市设施能否更人性化?对于那些不得不在烈日下谋生的工人来说,他们的高温保卫战“战绩”如何?昨天中午,记者顶着烈日走上街头,一一找寻答案。
高温“晒”出城市设施缺漏
记者在市区环城路、建国路等主要道路发现,道路两旁尽管树木林立,但真正能给行人撑起“遮阳伞”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树冠不大的香樟树,“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快感也只能在少数几条道路“享受”到。而对于那些热爱运动的市民来说,高温下室外健身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于是,大伙儿只能穿上泳衣戴上泳帽,冲向市内游泳池,百般无奈地开始成为“下水饺”大军中的一员。
高温下,没有遮阳篷的公交车站点也成了市民心里的一个“结”,光秃秃的站点让等车的市民找不到“藏身之处”。50岁的王阿姨在南湖会景园站点刚站了两分钟,脸上就冒出了一层汗珠,只得掏出手帕不停擦汗,“要是有个遮阳篷就好了!”
户外工人渴望“降温权”
昨天中午,在市区一家建筑工地,五十出头的建筑工老夏和工友们排着队各自领到了一块毛巾、一瓶饮料,这样的“好待遇”让他们笑得格外灿烂。老夏说,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领导发什么就领什么,我们没有发言权的!”老夏和工友们说起高温补助“意见”很统一。
以吃苦耐劳出名的环卫女工赵桂香这几天也有点招架不住了,她每天要在南湖区域内发烫的马路上来来回回清扫四五次,遇到有风的天气就没法算次数了,“脚底下滚烫滚烫的,实在不行了就到树下躲一躲。”为了避免中暑,赵阿姨不仅买了凉帽,还把湿毛巾搭在帽子上,来了个“双重隔离”,毛巾干了就到附近的公共厕所打打湿。物业公司的领导曾经骑着电动车给所有环卫工送了3次矿泉水,这让赵阿姨和同伴们已经感到十分意外。至于防暑降温药和高温补助,她说自己想都没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