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特殊的毕业照
孙莉萍是绵竹市大北街小学六年级学生,帐篷小学毕业。7月16日,在马路上碰到她时,她正从老师那里领了毕业照回来。
孙莉萍所在的帐篷班,是老师跑遍了全绵竹,才找到这么一个相对安全、距离大多数学生家又近的空地搭建起来的,安排了六年级两个班在里面一起上课。孙莉萍说,每天老师要用很大的声音讲课,同学们才听得到。班上58名同学后来有四十多人升入了重点中学南轩中学读初中。
这个帐篷小学正好在宁波特警天河帐篷警务室对面,看到学生每天搬着板凳上课,特警便买来小板凳、小画板送给他们,还制作了交通指示牌,提醒附近车辆缓慢通过,以减少噪声。他们还每天护送孩子们过这段马路。
“很感谢特警,因此邀请了他们一起照毕业照。”大北街小学教导主任罗晔先说,以前都是找学校最美的风景拍毕业照,“这是我教书20年来,碰到过的最特别的一张毕业照。”
孙莉萍后来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生命的坚强》,说自己长大了要当志愿者,回报社会上像宁波特警一样的好心人。
故事二:一堵“心”墙
在绵竹市西南镇教师新村, 82岁的王心地乐呵呵地说,浙江特警帮忙拆除了一堵危墙,又建了一堵“心”墙。
王家的房子两层高,隔壁小区楼房六层高,两幢房子之间的围墙倾斜了,如果倒了会压了自家。王家希望拆了这堵危墙,但小区住户不干,害怕影响整幢楼的安全。
宁波特警出面,不厌其烦地劝说后,这堵墙终于拆掉了。特警们又出钱买来新砖,砌了一堵新的墙,成功化解了居民间的矛盾。王大爷说:“宁波特警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安全,他们建了一堵‘心’墙。”
故事三:朋友
梅桂燕是绵竹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丈夫是村支书,地震后两人都忙着救命的事,没空管哥嫂的两个孩子。她让母亲将两个侄女送到在宁波打工的哥嫂身边,但孩子读书需要转学证,母亲办不下来。
宁波特警得知后,跑了十多次为梅家办好了这件事。
17岁的段胤辰,高二学生,父母离婚了,相依为命的母亲遇难了,他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宁波特警王璿每天都去看望他,鼓励他要挺住。这个想当警察的学生,最终走出心理阴影,打算努力一年,考上警察学院。
接触多了,特警们摸清了三类学生的状态,给他们不同的劝慰和关心:家长健在的,孩子很快就恢复到了地震前的状态;父母有一方遇难的,孩子大多很回避陌生人;父母双亡的,带给孩子的伤痛短时间不能消失。
如今,许多受过宁波特警帮助的人,和他们都成了朋友。
浙江支援四川情况
据浙江省驻青川县对口援建指挥部介绍,截至7月21日,浙江省对口支援县——四川青川,已收到来自浙江社会各界的捐款1.21多亿元,粮油180余吨,方便面63.5吨,饮料100.08吨,药品、医疗器械1420件,被子4万多床,帐篷1.5万多顶,投入医疗人员约300人、测绘人员300多人、警力180人、援建工人近3000名。在青川街头,浙江企业、浙牌车辆,浙江人,随处可见,局部地方超过本地居民。
灾区的老百姓和可爱的志愿者也让浙江特警感动
中午的太阳很毒辣,帐篷里却依然潮湿,灾区群众在地上铺了麻袋,很快就被浸湿了,闷热的空气里,政府发放的粘蚊纸上,有许多苍蝇。
从天池山上转移下来的灾区群众张兴明念叨着:“过几天,就可以搬进板房了,不再会这么潮湿了,还能放简单的家具,也可以自己烧饭了。”他18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了,看着和儿子同龄的解放军战士,他觉得特别亲切。
在灾区,很少听到埋怨声,都说相信政府会帮助他们,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许多人已开始自己动手,搭建简易的居住点。
帐篷外的空地上,一群羌族妇女在唱歌,感谢支援灾区的人。帐篷里,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趴在床上认真地写作业,看到有陌生人进来,也只抬头望了一下,然后继续。
随行的记者说,第一次来绵竹,在死了132名学生的富新二小,家长们哭成了一片,让他看不到丝毫希望,心情很压抑,很悲痛;但两个月后,这里有了很大的变化:路边的废墟大多已清理干净,重建工作在有序地进行着。
在绵竹,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带着微笑带着热忱在给孩子们上课。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相信一句话:只要人在,就可以重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