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市安吉县的两个民间表演节目《竹龙》和《竹乐》将作为我省选派的优秀民间表演节目赴京,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展演。这项由全国26个城市参加的文化广场演出活动,以展示我国各地有形历史文化遗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文化精髓和群众性及专业艺术团体的现代艺术精品,体现北京奥运会的人文魅力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
7月12日,我市为吴雪岚、潘无依、朱思亦、黄慕秋、吴瑜、茅立帅、钱好、黄璐叶丹8位“80后”女作家开了一场高规格的作品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知名文学大家、评论家汇集一堂,对湖州近年来出现全国罕见的“80后”女作家群高度评价,并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
6月,我市南浔区含山轧蚕花、双林绫绢和德清县扫蚕花地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队”,被列入国务院刚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
一串串硕果犹如一张张成绩单见证了湖州近年来在文化大市建设征途中的一个个清晰而有力的脚印。
公共文化覆盖城乡
今年初,“欢乐湖州——文化服务基层行”首次来到杨家埠镇的一家工厂,演员们为工人们载歌载舞,舞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今年4月,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里来了数字电影放映队,村民们奔走相告,乐得合不拢嘴,连说“好看、精彩,比电视清晰多了”……
截至上半年,市图书馆已在中心城区建立起6个图书分馆和16个图书流通点,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涉及社区、企业、部队、学校的图书服务格局,把图书馆开到了百姓的身边,图书馆还面向社区贫困家庭学生,新推出“点餐式”图书借阅办法,免费送书上门服务,使百余困难学子受益,并通过不断扩大助残服务面,逐步消灭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死角”。
为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文化部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的送歌舞表演、春联图书、电影放映下乡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第13届“湖城春晓”大型广场文艺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 3场演出吸引了近万市民观看;“欢乐湖州——文化服务基层行”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社区等基层进行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和送书等服务。到目前演出近50场,观众达5万余人次;全面铺开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1至5月在全市共放映5000余场,观众163万人次;挖掘整理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加强对南浔区善琏镇、德清县新市镇清明轧蚕花民俗文化活动的指导,使两地蚕文化活动热闹有序,各具特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据统计,整个“十百千万”工程1至5月份共完成高雅艺术演出68场、广场文艺演出92场、基层文艺活动832场、电影下乡展映5241场,为全市营造了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去年底,我市书法家方兴国创作的行草《方氏医信》、画家李志刚创作的国画《东方吉祥》书画作品分别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类、美术类最高级别的大奖。这是我市书画界首次获得国家级的政府最高奖。浙江省共获“群星奖”3件,其中2件书画作品均为我市获得,一个地市获得2个如此高的奖项在全国罕见。
湖州在历史上就以“文化之邦”而著称,湖州人为中国书画史和文学史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气息仍深深地蕴藏在湖州的土地上,湖州人同样为现代书画和文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近两年来,山清水秀的湖州,吸引着国内众多的电影、电视剧组纷至沓来。继《卧虎藏龙》、《天下粮仓》等之后,去年在我市拍摄的电影《亲亲鳄鱼》、《水镇1938》,广播剧《温暖的黄手帕》和文艺图书《诗话浙江》荣获了全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30集当代浙商题材电视剧《十万人家》也已完成,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外,代表历史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从苕溪到黄浦江——话说湖州上海两地之缘》正式出版发行。我市还制定出台了《湖州市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奖励试行办法》和《湖州市优秀文艺人才扶持培养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物保护成绩斐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历时1年,我市成绩斐然。截至5月底,共完成22个乡镇、376个行政村的野外调查,登录文物点1877处,其中新发现1551处,复查326处。新发现的一大批古民居、古桥梁、古遗址和古窑址群,极大地丰富了湖州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在3月25日长兴县召开的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现场会上,省文物局领导和专家对湖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3月初,普查人员发现、清理城墙遗存近80米和城门、甬道、城楼及附属建筑等遗迹,并着手编制保护方案。4月,对金洲集团杨家埠钢管厂区内一北宋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城区衣裳街传统街区保护性维修进展有序,文化部门会同建设部门启动了《衣裳街街区各类建筑分层次保护利用建议书》编制工作……
一树桃花千朵红,万紫千红春满园。湖州正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