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4日讯 前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但记者在国际商贸城G区自行车专区了解到,今年义乌市场自行车生意在“大暑”天遭遇了外贸“寒流”:往常各种肤色外商人头攒动的情景已不见,多的是经营户织毛衣、玩游戏的场景。业内人士分析,客源流失、货源吃紧、成本上升是今夏自行车业遭遇“寒流”的主要原因。
“大暑”天遇“寒流”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国际商贸城一家自行车铺,业主姓龚,主要经营山地车、折叠车、童车等产品。龚女士说,一整天都没开张。其对面的商铺也是做自行车外贸批发的,店主一边熟练地织毛衣,一边感叹还没有做成一笔生意。
走在商贸城自行车专区店铺间的通道上,随处可见经营户在店里玩游戏、看电影、刺绣、午休……却难觅一两个来谈生意的外商。
据了解,往年7月和8月是自行车外贸生意的旺季。“一些中东国家的客商,把自行车批发过去,经过20多天的海运,货到时大概是8月中旬,正好是开学前自行车市场的旺季。因此,通常5月底至9月是自行车外贸销售旺季。”旭波车行经理王青霞说,“但是今年夏天有点反常,外贸生意难做。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外贸订单。”
三大原因致“寒流”
众所周知,高油价时代早已来到。在许多城市,伴随油价高企的是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市民放弃汽车而改骑自行车上下班。按常理分析,自行车生意应乘势而上,但为何义乌市场自行车外贸生意却遭遇“寒流”呢?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客流流失、货源吃紧、成本上升,这三大原因导致今年自行车行业外贸生易旺季不旺。
客源流失,特别是外商客源的减少是导致义乌自行车批发生意不好的直接原因。龚女士介绍,她店里80%以上的产品是外销的。由于奥运期间入境签证审查限制较严格,有的外商不能到义乌来进货。王青霞说,外商普遍较谨慎,一般在看到真实样品后,才会决定是否下单。由于不能获得签证,许多外商放弃了在义乌采购。
据了解,今年5月份以来,义乌市场入境客商人数持续递减。6月,义乌入境外商人数为19847人次,环比下降7.92%。外商减少,直接考验依赖外贸批发生存的市场经营户。现在,许多经营户的外贸生意只能靠少量的“返单”维持。通过邮件等网络联系方式与外商保持订单往来,是目前义乌外贸市场较普遍的外贸模式。但许多商家表示,电子邮件模式需要平日长期积累及较高的信用成本,而且基本上无法拓展新客户。
货源吃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奥运期间,出于环保的需要,北京及其周边省市的橡胶厂、冶铁厂等纷纷关闭,生产自行车所需的零配件、钢材料供应纷纷吃紧。王青霞说,以前一个自行车订单,按要求厂家10天就可以把货发过来,但是现在供货时间却得延长至30天。采访时,一位伊拉克客商刚好过来订购一种小型自行车轮胎配件2500套。王青霞说,以前7天时间就可以把2500套轮胎配件备好,现在由于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供货能力下降,拿到2500套货需要10~12天。
成本上升导致自行车业利润空间的缩小。钢材价格疯涨早已尽人皆知,石油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自行车部分配件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自行车行业同其他众多行业一样,面临巨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在国际商贸城一商铺,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介绍了一款喜德盛山地自行车的价格变化情况:“原来价格800元/辆,现在已经涨到了1020元/辆。”价格高了,生意就不好做了。许多外商看到如此高的涨幅,都不敢轻易下订单。为了吸引客商,许多经营户只得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
经营户期待市场转机
自行车外贸市场会一直低迷下去吗?面对当下的困境,大部分商家持乐观态度。已进入自行车行业10多年的占先生告诉记者,过了七八月外商多起来,生意就会好做一些。据义乌市工商局注册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义乌新增外商投资企业及分支机构46家,累计达596家,同比增长19%;新增外国企业常驻办事机构279家,累计达1775家,同比增长43%。这些迹象表明,义乌仍然是外商在华采购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