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晚,杭州江东大桥(钱江九桥)工地工会从市总工会请来了电影队。 通讯员 沈鹏云 记者 吴国方 摄
浙江在线07月25日讯
昨天,2008年“放歌天堂”杭州外来创业者声乐大赛预赛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与比较专业的选手相比,有些民工兄弟的唱功实在令人难以恭维。有人开玩笑说,与其说他们是来参加唱歌比赛的,还不如说是来“孵空调”找乐子的,因为他们的夜生活实在太贫乏了。
吃饭、干活、睡觉……工棚外是繁华的都市夜色,工棚内却是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夏夜,许多民工只能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虽然他们身处城市,却离城市的精彩很远很远……
五音不全也参加唱歌比赛
“啊啊啊——噢噢噢——”昨天晚上,还没进入比赛场地,就已经听到了一位大汉的歌声。唱到尽情处,大汉五音不全,有时甚至连歌词都记不全,只能用变调的“啦啦啦”带过,惹得观众捂着嘴偷笑,可他却旁若无人,青筋暴出从头唱到尾,台下还坐着一大帮“粉丝”团,拍着巴掌,扯着嗓子和选手一起高声齐唱。虽然声音有些难以入耳,但透过歌声能感觉到,民工兄弟们很久没这么放松过,快乐过了。
唱歌的大汉叫杨斌,湖南人。“我可没想过要参加比赛,就是晚上天热,在工棚里没事干,心里憋得慌,来唱首歌爽快爽快!”杨斌直截了当地说。“刚刚给我鼓掌的都是工友,他们也是来喊两嗓子的,放松放松。这里有空调,凉快!”
据杭州市总工会常委、宣传教育部部长王云海介绍,“放歌天堂”声乐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今年报名的外来务工人员最多,有1400多人,比去年多了300多人。因为比赛不设门槛,不收取任何报名费,所以很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民工兄弟都赶来比赛现场放声高歌。
比赛现场,很多民工都和杨斌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唱歌只为能呆在有空调的地方,排遣无聊的夏夜。
“三点一线”生活很枯燥
昨天晚上,天很热。十五家园小区正在进行住宅楼的立面整治,民工们居住的临时工棚就搭建在绿化带里。用脚手架支起的工棚,四面和棚顶都被石棉瓦盖住,民工进棚都要弯腰低头。矮小的工棚像个蒸笼。
拥挤的工棚里,除了密匝匝地摆了十来张竹床,没有电视机,没有报纸,好不容易在一张床上看到一张报纸,上面竟然印着一位性感的女人像,旁边写着“我的那个他有老婆”。
“早上6点起床,洗脸刷牙吃饭后上班,一直干到上午10点半;现在天热,中午休息时间比较长,下午3点才上班;晚上6点半下班吃饭后,聊聊天,打打牌,8点左右上床睡觉。”河南人吕庆旭,今年37岁,来杭州打工已经有三年了,他说自己每天都是这么过的。
聊天是吕庆旭和工友们最平常的夜生活。“刚开始大家聚在一起,谈谈老家,谈谈家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半个月后,该聊的都聊了,不该聊的也聊了,实在没什么话好说了。”吕庆旭无奈地说,他们现在经常是坐在床边上大眼瞪小眼,或者干脆躺在床上靠想家来打发时间。
实在无聊时,吕庆旭和工友们也会去消遣一下——去小店里看电视,这几乎是他们最“高档”的娱乐了,并且只能偶尔为之。现在看场电影需要几十元,来回坐车也得花钱,他们消费不起。“因为第二天要早早上工,大家都不会轻易出去逛,”吕庆旭说,“我会隔三差五地买份报纸,大家轮流看。有时候,一张报纸的内容足够大家谈论三四天的。”
吕庆旭说自己很多老乡在其他工地干活,他们的生活也是这么过的,吃饭——干活——睡觉,三点一线。
夜生活空虚带来社会问题
今年23岁的河南人程超是工棚里年龄最小的。他很喜欢音乐,在老家时,他经常会去KTV唱歌。“我现在一天才赚50多元,在杭州连KTV的门都进不了。”程超苦笑着。
工棚里的民工们说,有时候晚上实在寂寞无聊,大家就去找个路边摊,凑点钱买上几瓶冰啤酒。有些年轻工友不胜酒力,喝高了就互相斗嘴,吵着吵着就打起架来。有时为了寻找刺激,工友们打牌时会赌点小钱,输多的人心疼钱,晚上都睡不着觉,直接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有的工友输红了眼,翻本心切,谁知越赌越输,连吃饭钱都输光了,就干起了小偷小摸的行当。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工友就喜欢去网吧打游戏,玩了没几天,就花光了大半个月的工资。
倡导各大企业开放会议室
今年夏天,杭州开展了“百台空调进工地”活动,确实让很多外来民工能裹着被子睡午觉。但那些装空调的工地毕竟不多,大多数工地的工棚都是临时搭建的,条件比较艰苦,很多民工兄弟必须在无聊寂寞中,挨过一个个酷热的夜晚。
王云海坦言,现在杭州非常关注民工,讨薪、送清凉……但是也需要从精神层面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近几年来,杭州市总工会在精神文化活动扶贫方面向民工绝对倾斜,开展“千场电影送工地”,开办“百所职工俱乐部”、“百所职工学校”,在民工生活区建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开展送文艺节目上工地活动,以多种形式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但受客观条件限制,还是有不少民工兄弟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
王云海希望通过早报向广大企业呼吁,希望他们能在夏季开放会议室等场所,让民工们能在空调房里看看电视,唱唱歌,丰富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