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煌 摄
制图:黄昕
浙江在线07月30日讯
“实际用于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本身发展的投入增幅不大。”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宝荣说:“财政对教育绝对投入每年大幅增长,但很大的一块是用于对学生个人的减免、补助和教师政策性增资,实际经费增长十分有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隐性减少’的现象。”
昨天下午,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了教育专项工作联组审议。省人大各检查组对我省在教育事业上所取得的历史性跨越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经过大量调研,他们也提出了我省教育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讨论焦点
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省人大检查组调研认为,农村学校主要缺少英语、音乐等学科的专任教师。有的农村学校教师一人兼数门课程,影响教学质量,有的课程因缺乏教师而无法开设。一些偏僻的山区农村学校由于没有编制,已数年没有补充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开始老化。
“山区农村教师进城择校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调走的比例较高。有的是通过考取公务员离开学校,有的是被评上高级职称后,被别的学校高薪挖走。”
青田县教师,2005年流失64人,其中进城32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32人;2006年流失66人,其中进城39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27人;2007年流失108人,其中进城64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44人;2008年预计流失人数在200人左右。
有校长说:“现在都不敢培养高级职称的教师了,培养一个走一个。”
政府应规范教师流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除了舟山和温州的文成县实现了教师和公务员的同等待遇,我省大部分地方义务教育段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差距较大。
省人大检查组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农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加以规范。“针对当前山区、农村学校教师流动过多,影响学校教学的情况,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农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要提倡教师终身制。”
存在问题
小学校一年公用经费
仅够水电支出
“义务教育段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偏低,地区、城乡之间投入不均衡。”这成了人大关注的一个焦点。
近年来,全省预算内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保持较快增长,但定额标准还是偏低,一些地方按省定标准安排支出,难以满足学校正常运转,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后,学校经费保障问题更加凸显。
检查组在调研时发现,尤其是农村一些小规模学校,一年的公用经费只有几万元,仅够学校水电费支出。
民工子女就学压力大
检查组调研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就学压力明显加大。
如宁波、温州至去年底,在义务段就读的进城子女都已超过20万人,约占所有义务段学生数的30%,造成城市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紧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压力加大,另外民工学校又普遍条件较差,造成新的不均衡。
绍兴2007年全市民工子女入学人数达6.16万,比2004年翻了一番,并且以每年近一万人的规模递增,不少公办学校已达饱和,一些民办学校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新闻助读
昨天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副省长郑继伟代表省政府作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3年到2007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增长19.5%、22.3%、15.5%、19.6%、23.5%,分别比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4.6、 6.0、1.9、4.3、7.2个百分点。
●2004年,我省在全国省区中率先宣布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目前全省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4%。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达到77所,各设区市基本形成“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78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自2002年以来每年保持在70%以上。
●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8%,比2002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全国省区中列第一位。
●教育投入仍然相对不足,教育投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过去5年中,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44%、2.47%、2.36%、 2.29%、2.3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20.5%、21.2%、20.5%、21.2%、21.3%,这与法律规定教育经费“两个提高”的要求还有差距。
●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标准还不高,地区之间投入不平衡,2007年最高的地方小学580元、初中800元,最低地方小学230元、初中330元。
●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6岁-22岁学生近视率为63.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