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市民胡小姐单位旁边新开了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五花八门的进口小食品看着就让人眼馋,但动辄几十元的高价也让她不敢问津。昨天午休时,胡小姐去该家进口店逛了逛,挑了一袋包装上遍布洋文的芝麻燕麦奶酥饼干,区区60克打了折还要8.9元。拿回办公室,胡小姐正要开袋尝尝鲜时,却发现包装背面不显眼处标明的生产厂家竟是“东莞某厂”。胡小姐很郁闷:原来这包饼干是穿了件“洋马甲”,把自己化妆成了“进口食品”。
推荐阅读
温州人忙奥运:新华社奥运编辑
奥运口号由温州青年书写(图)
打火机眼镜行业招工难加剧
歹徒狩ATM机捅人抢现金(图)
韩媒曝光开幕式细节遭谴责
开幕式彩排遇突发事件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不少市民对进口食品消费热情越来越高,于是一些投机取巧的厂家选择了“傍洋货”。他们刻意将异域风情味浓重的外国人像、景观、洋文等印在食品包装正面显眼处,仅在背面用较小的中文标示产品信息。这些商品经过“乔装打扮”后,极易让消费者误认为其是进口食品。“傍洋货”的食品,标价比相同的国货贵上了一大半,销售人员表示,尽管价高,但这些打擦边球的商品反而好卖,追求小资情调的年轻人、白领、中产家庭、学生甚为追捧。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国产食品采用个性化的外文名称和包装,只要符合相关规定本也无可厚非,但消费者需注意洋名未必是洋货,洋货也未必品质高。一名超市采购经理坦言,洋货的高价中很大一部分是运输成本、关税、管理成本等,究竟货值几何很难说得清。吴幼叶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