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北京专电 北京朝阳区鼓楼外大街19号是2008北京奥运国际新闻中心(简称BIMC)所在地,这是一幢白色的大厦。这里与北京奥运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3万多名记者。昨天上午10时许,经有关部门特许,温州都市报两名记者持证进入该新闻中心大厦探访。
八人把守一道门
推荐阅读
温州人忙奥运:新华社奥运编辑
奥运口号由温州青年书写(图)
打火机眼镜行业招工难加剧
歹徒狩ATM机捅人抢现金(图)
韩媒曝光开幕式细节遭谴责
开幕式彩排遇突发事件
距离国际新闻中心大楼约50米远的四周设置着铁丝网。沿街的铁丝网内侧,十步一岗站着安保人员,三人一组的治安志愿者戴着红袖章在铁丝网外侧巡逻。
国际新闻中心的大门入口处是崭新的安检大厅,11道安检门一字排开,所有进出人员均从此处进出。“禁带物品指示牌”和“限带物品指示牌”分设在安检大厅外面。每道安检门都有8名安检志愿者把关,其中一人手持金属探测仪。
“请您出示进入证件,才能进入安检门。”最外层的两名安检人员有礼貌地拦住了记者。3分钟后,国际新闻中心的一名官员拿着两份事先审批过的《进出申请表》前来接应。申请表上详细填写了我们的姓名、住址、单位、进出事由等相关信息。
“对不起,你们其中一人的身份证号码没有输入安检系统的电脑数据库,不能进入。”一名安检人员说。记者补填了身份证号码,安检人员再次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得以放行。
随身的公文包经过电子显示仪检查后,安检人员要求我们张开双臂,用金属探测仪进行了全身检查后,我们才被允许进入注册办证大厅。递交《进出申请表》后,我们拿到了通行证件,顺利进入国际新闻中心的核心区域。
一楼大厅的左侧设置了公告栏,上面张贴着两场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信息。右侧是西餐厅。“2008北京奥运欢迎您”的红色条幅悬挂在大厅正中央,BIMC的红色标识随处可见。中心内的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们,有的拎着手提电脑,有的扛着摄像机,有的坐着喝咖啡,身着蓝色T恤的志愿者穿梭其间。
你们是今天的第一批客人
两位国际新闻中心官员热情地招呼我们乘电梯。来到二楼的免费茶点间,我们品尝了特色饼干和咖啡。10多平方米的茶点间相对一楼大厅显得有些安静,是个聊天谈话的好去处。
在二楼的2号新闻发布厅,一场主题为《北京城市文明建设》的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主席台上两位年轻的女新闻发言人面带微笑,对答如流。十二台摄像机,二十多个长焦照相机,两个速记人员,“啪、啪、啪”的键盘敲打声此起彼伏。
出了2号新闻发布厅,我们进入了咨询接待大厅。接待大厅分设了国外记者接待处、港澳台记者接待处和国内记者接待处。大厅内的图书资料展区陈列着一千多种资料图书,供各国记者查询。图书资料展区的接待人员小刘,向记者赠送了一本国新办编的《中国与印度》图书。
在二楼的采访资料展区,记者在第一栏陈列台上找到了《中国浙江采访手册》,“杭州、台州、温州”的红色楷字尤其显眼。“温州半岛工程”、“温州大自然社区”、“全国摄影创作基地—瑞安”、“雁荡山”、“楠溪江”、“正泰集团”的简介资料均被入选。
国际新闻中心官员带着我们参观了三楼大小不同的十四个采访室。细心的奥组委还在第六采访室的旁边专设了一个“礼拜室”,供穆斯林人员礼拜使用。5楼是新闻中心官员办公处所,属于保密区域。
我们在一楼的“江南”中餐厅吃了午饭。粉红色的灯笼、紫檀的餐桌、身着江南布衣的妙龄女服务员,构成了颇具中国江南水乡风情的典雅中餐厅。
餐厅工作人员张瑞娇笑着说:“你们是今天的第一批客人。这里的燕翅鲍和各色小吃都非常地道。”另一名餐厅工作人员刘红霞说:“这餐厅一般只接待来国际新闻中心的客人。由于审批手续相当严格,所以能进入新闻中心的客人寥寥无几。一般每天来就餐的客人仅三四拨。”
特派记者 郑力 倪华初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