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
凌晨,当大家都还在梦乡当中的时候,雪龙船已经悄悄的穿越了北纬66度33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北极圈,北冰洋已经向我们伸出了双手,虽然还没有见到一块浮冰,但是阵阵寒意已经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全副武装:棉帽、手套、南北极科考专用的保暖连体服。冰冷的海风下,鲜艳的橙色闪动,与风浪斗,与严寒斗,在极地谱写着第三次北极科考的新篇章。
而海底的动物似乎也不大习惯北极圈的寒冷,从昨天到今天的生物采样中,已经明显的看出一些端倪:在北极圈外面,海底生活着的动物大多是个头大大的,无论是红红的有蜘蛛般长长腿的螃蟹,还是扁扁的鲽鱼(跟比目鱼长的差不多,但是眼睛是在身体的左侧的),而到了北极圈里面,海底生活的动物体型明显开始缩水,大嘴巴的sculpin鱼体型减小了四分之一还多,就连大海星也由六条腿变成了五条腿,体型也减小了一半多,成了标准的“小五角星”,大概是这些生物为了适应冰冷海水而产生的演化。
这种情形与南极差不多,在南极的长城站,由于位于极圈边缘,“南极大头鱼”基本上都有二三十公分长,而深入到内陆,到了中山站,那里的“大头鱼”已经缩水到十公分不到了,而且巧合的是,南北极的“大头鱼”长的都是差不多模样,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同一个祖先,说不定以前还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一起生活过,不过脑袋大也肯能是环境适应的结果,这么寒冷的条件下,吃的东西不多,头大了自然能一口多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