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米高的竹制电线杆到如今高耸的钢管电塔,从蜘蛛网似的电线布局到整齐划一的电网规划,从用导线加灯泡寻找电路故障点到用先进仪器检测故障原因,从让人心生畏惧的赤裸变压器到安全整洁的标准配电房,从抄表目测到红外抄表器。30年里,湖州电网走过了一条破蛹化蝶般的道路,无论是城网还是农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前,记者跟随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53岁的老电工唐松桥一起,漫步村间小道,细数回味30年间的点滴,感受湖州电网发展带来的变迁。
藤篮当抢修箱 灯泡当电笔
8月的1天,记者来到了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53岁的老电工唐松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如今的移沿山村是当年的3个行政村合并而来,而唐松桥就是当年3个村之一独市村的电工。几十年的电工生涯,老唐是伴随改革开放后湖州电网一路发展而来的。
“当年电网架构薄弱,维修设备等也很落后,就拿现在普及的电笔讲,那时我们用灯泡代替,你能想象么?”回忆30年前的电工生涯,老唐脸上布满沧桑,却又格外充实。
当时的独市村有400多户居民,但综合变压器只有2台,不管供电能力还是用电水平都很低,对于现在很简单的一个抢修都费时费神。20年前的一个雨夜,唐松桥正在吃晚饭,独市村西保里自然村的一位村民跑到老唐家“求救”。“松桥,我们村没电了,快帮我们去看看吧。”放下手里的筷子,拿起“工具箱”,老唐马上就出发了,说是“工具箱”其实不过是一只用藤条编制的藤篮,藤篮里的手电筒、一个电灯泡、一把老虎钳、两根导线就是全部 。“别小看了灯泡和导线,当时就是寻找出故障的电表,离不开它。”由于是同一辈人,同行的移沿山村委会主任周锦方笑着说。
电力设备相对简陋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一个村往往只有一个电表,一个总闸。村民用电都要从总闸上拉线回家才能用上电,这些电线交织,最终有了老百姓口中的“蜘蛛网”现象,即使在城市也很普遍。“这样的‘蜘蛛网’既不方便用电,又不方便维修,电压之低,村民用的灯只能是15W的,即使这样的低功率,电压低的时候,电灯发出的就只是和铁丝烧红差不多的光,更别说其他电器了。”周锦方回忆道,更严重的是,当时的用电形式,一家断电全村都没电用。因此,对于当时的故障,老唐要想找到短路的那户人家,就必须逐个线路地检查,直到测出短路的那户为止。20分钟步行的奔波,加上大雨淋湿后的难受,整个过程是既漫长又难熬的,等老唐找到短路的位置时,已经是村民入睡的时间了。
电力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3村合并后的移沿山村以前只有4个综合变压器,现在已经有21个了,并且有外形美观的配电箱、配电房。老唐也回忆:“这在30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以前这里只有简单的架空变压器,那东西还呜呜作响。”
对老唐来说,在他刚开始做电工的时候,全村一个月交30块钱的电费都会让他们瞠目结舌。当时,电灯大多是15W的,所以灯光都是一点点的“眉毛亮”。而且,基本上是每户人家一盏电灯,灯随人走,晚上吃饭的时候灯照着桌子,睡觉了就拿去卧室。因为一个村只有一个电表,所以当摊电费的时候为了公平,都是按家里电灯的功率和数量来算电费。老唐就成了灯的功率和数量的公证人。他的任务是给每家每户的灯贴上封条,不可随意更换灯泡,如果灯泡坏了,只能请老唐来换,换好后再贴上封条。
“其实不光移沿山村,当时湖州电网普遍是这样的情况,首先是经济条件限制了用电器,其次电压之低导致15w的电灯都不能正常工作,‘眉毛亮’是普遍现象。”湖州电力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化蝶之路漫长有序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湖州电网也是如此。湖州电网从上世纪80年代重点发展110千伏电网,完善35千伏较变电网络至1984年5月湖州电力局成立时,全市变电总容量达到了60.53万千伏安,年供电量9.79亿千瓦时。1994年湖州市居民生活用电逐步实行“一户一表”; 1996年12月,湖州市全面实现农村电气化建设,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见证了电网发展过程中的每次进化,身处一线,唐松桥和大多数的老电工感触最深。
记者记得安吉供电局电工林水生曾讲过一件事,1976年的一场大雪让他们安吉供电人吃了一个“大苦头”。那时候的低压供电线路大部分是竹木电杆,即使有水泥杆也是方杆。大雪之后,电杆倒的倒,断的断,至于导线就更不用说了,好多落火线是拆股铝丝,根本不能承受积雪的重量,供电网络基本属于瘫痪状态。为恢复到雪灾前的供电水平,大概花了半年时间。
的确,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的电线杆还是竹制和木制的,长度为6米。而且导线多为铁丝,比较重,就造成电线杆不堪重负,只能靠多架电线杆来解决导线重的问题。这个时候一般一个有700多户人家的村子只有几台综合变压器,除了低功率电灯就没有其他电器了。到收稻谷的时候会用打稻机,但如果一个村在用,其他村就不能用,因为电压太低,无法同时工作,各村只能协商使用时间。
而维修、收取电费在当时也是电工的一大工作难题,上世纪70年代,交通工具没别的,就是“11路”——两条腿,谁家没电了,不管是报修还是抢修都得徒步出发。按照各户电灯功率和电灯数量计算各家电费后,电工们要到村民家里收取电费,一家一家跑,一家一家收。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综合变压器增多了,电线杆也变成了7米杆,主要导线换成了截面16平方毫米的铜线。此时电压已经足够村民们使用了,有些还购置了电风扇等电器。
不久后,实现了一户一表,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电表。“后来我们维修就方便啦,哪家断电去哪家看就可以了,不用一家家跑、每根线都查啦,修理时间也大大缩短了。”老唐之前严肃的脸庞在说到一户一表时情不自禁地笑了。“那时候开始有些人家开始有电视机了。”老唐补充道。
“和一户一表一样,‘两改一同价’正式起动也是湖州电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湖州电力局负责用电营销的工作人员感慨道。一个电费收取政策改变了很多农民的生活,“城乡同网同价”,不论是在生产上还是生活上,低电费都让城乡居民变得更大方了,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他们生活品质的改善。电风扇已经是家家户户都必备的电器,有些人家还买了电冰箱和空调。此时的电线杆已经普遍采用8米杆,主干道是10米杆,截面都是25平方毫米的。
“随着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的推广普及,现在我们村几乎家家都有空调,不少还有2、3台,打空调一般都没有问题的,电压很稳定了。”看到村民告别当年贴封条、“眉毛亮”的日子,周锦方的兴奋溢于言表。电压稳定,电路很少出故障,而且抄表也有了红外线抄表器,抄表工只要在电表下拿着红外抄表器就能看到用电度数。对于这点,老唐很羡慕现在的年轻电工:“他们的工作比我们轻松多了,而且一个人负责3、4个村都行。”
蝴蝶振翅之路在继续
如今移沿山电力标准化台区已经建成,当年蜘蛛网遍布的村庄,成了农村电网建设的样板,走在移沿山村的小路上,记者已看不到老唐所述的“蜘蛛网”,看到的只是整齐规范的农村电网,高高的电线杆架起了村民的用电保障。当然还看到了外形设计成小木屋并装有护栏的“箱变”,外墙刷成深蓝色的标准配电房。
改革开放初期,湖州电网仅有35千伏变电所53座,35千伏线路63条;11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线路4条;22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线路2条,变电总容量37.06万千伏安。全市年供电量仅为5.37亿千瓦时,全市尚有74个生产小组未通电,农村生产小组的通电率为94.3%.湖州电力由于规范较小,还不是省电力部门直属的独立单位,是嘉兴电力局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湖州共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所165座,变电容量达到906.36万千伏安,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232条,线路总长3058.81千米。
今年,湖州电网将着力实施“3333”工程,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即全力配合3项特高压工程建设,倾力推动3项超高压工程前期,大力实施33项高压输变电建设改造项目,策划、启动和建设项目总投资22亿元,同时着力完成年度电网技术改造以及城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努力为率先建成坚强电网打好基础。全年计划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98.9公里,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4万千伏安,计划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31.3公里,投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66万千伏安。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30年的电网发展却给全市上下生产生活带来了质的转变,湖州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沿山只是一个简单的缩影,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的步伐仍在继续,城网更优化,农网也是日新月异。
湖州电网正如破蛹而出的蝴蝶,展翅飞翔之路仍在继续。线网布局、台区建设、供电能力的提升,一项项工程有目共睹。30年后的电网虽称不上完美,但犹如那振翅的蝴蝶,仍然以其诱人的色彩展示出自己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