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之时,普陀朱家尖白山后沙洋海滩便裸露出大片泥滩。四天前,福兴社区的奇石收藏爱好者鲍平和在海滩上寻找石头,突然海滩上四个分布规则的人工遗址(见图)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发现古窑遗址了。”老鲍昨天告诉记者。

昨天下午3时许,老鲍带着记者和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胡连荣来到后沙洋海滩。海滩外是海塘,塘脚下依然是深度在1米以上的海沙,往下却是一片泥滩。老鲍解释说,那是30年前当地居民挖沙造成的,随着潮水的冲刷,终于露出了泥滩。
海滩中的人工遗址高出滩面只有几厘米,加上只是类似土坯状的东西堆积在那里,而且涨潮的时候遗址被海水淹没,所以很难被人发现。行至海滩中间地带,老鲍指点着海滩上的三个类似古窑遗址的东西说:“就是这里,还有一个淹没在海水里。”
三处遗址看上去像一个个围状土坯,每处高出海滩面五六厘米,呈直线状分布,每处遗址长1.3米左右,宽1米左右,土坯之间相距在1.8米左右。遗址的对面就是普陀山观音大佛。奇怪的是,土坯遗址里面呈青灰色,外围却是红色,似人工火烧痕迹。胡连荣环顾四周,在附近发现了一只鼎足和一片印纹硬陶片,陶片上有网格纹。他初步估计,这两件器物的年代约在2500年前的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
胡连荣说,这肯定是人工遗址,但不是古窑遗址,古窑一般建在山岙附近,要有水、有柴,交通方便。这些遗址范围太小,更像是出窑前的土坯遗址。胡连荣分析说。这个遗址分布在潮汐带上,可以推理,当年的海水位置比现在要低五六米,人工遗址可能是由于周围塌方等地理环境的变化形成。
古人为什么要在海边建这些人工建筑,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做啥用?一个个谜团亟待考古专家进一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