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汛期和台汛期,将丰沛的雨水收集到蓄水池里;天旱时,用收集到的水灌溉田地——这是定海区正在试点并将推广的“种水”工程。
记者上午从定海区农林局了解到,这一项目已在白泉、小沙开始试点,预计在全区推广后,每年可增加和节约水资源1350万立方米。这就意味着一年节约下来的水,能灌满12个城北水库。
定海区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不到全国人均三分之一,缺水一直困扰着定海区的农业发展,去年就有3000多亩单季稻因无水灌溉而大幅减产。为了破解缺水难题,早在几年前,定海做起了“水改旱”工作,包括大力发展旱粮和经济作物,将易受旱水田改种瓜果蔬菜、花卉苗木,对新增大棚每套补助1600元,对“水改旱”面积50亩以上者,每亩补助100元等。截至目前,定海区“水改旱”总面积达2.97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35.2%。
“种水”工程,是定海区开出的另一个重要节水“药方”。据介绍,“种水”工程是把雨水集蓄和节水灌溉相结合,建造蓄水池集雨蓄水,并在生产基地装上变频恒压设备,自动控制喷滴灌的出水量,既满足作物需水量,又不浪费水源。在已试行“种水”的白泉惠民果蔬合作社蔬菜基地,一条条沟渠将四周山地、溪坑里的水引到一个由鱼塘改造而成的蓄水池,水池的蓄水量可达到10000立方米,碰上天旱缺水,水池里的水就能保证300多亩蔬菜基地的灌溉。
据了解,目前定海区“种水”工程规划方案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在全区逐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