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嘉兴灶画、嘉善田歌、海宁皮影戏、平湖西瓜灯、海盐滚灯、桐乡三跳……这些看似与现代生活越走越远的民间艺术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状态怎样?在最近召开的市政协委员约谈会上,许多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纷纷献计献策。
据了解,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截至今年5月下旬,全市累计完成普查线索9万余条,目前确认全市调查项目总数达9000项。
让人欣慰的是,嘉兴大批濒危的珍贵非遗项目得到了及时保护,并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颖杰坦言,从目前情况来看,保护和普查工作均存在着重视不够、缺少长远规划、专业力量不够、经费保障不足、设施器材不足等问题。
如何推进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市工商联副会长万勇说:“很多工艺、老字号都已经失传或者正在失传,完全可以想办法,将这些工艺与市场结合起来,找到兴奋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注。”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崔泉森则建议,要在环境上下功夫,“创造大环境难,我们就可以创造小环境,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存在的空间和理由,以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