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北京最顶尖的保利剧院演出,并先后获得国家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由我市文化部门于2004年创作的音乐剧《五姑娘》获得了无数殊荣。这部音乐剧不仅故事脱胎于嘉善的民间传说,在表现手法上,也吸取了大量的田歌元素。在国务院于今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嘉善田歌名列其中。
田歌,这个从嘉兴田间走出的乡村“妹子”,就这样一步步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宝贝。嘉善田歌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传唱。昨天下午,因为嘉善田歌而成为嘉兴市第二批民间艺术家的杨玲珍在面对记者时,为自己挚爱多年的这门民间艺术迎来了新的辉煌而满脸欣慰。
43岁终于登台唱响田歌
幸福是什么?对今年63岁的杨玲珍而言,幸福就是唱响自己心头最爱的田歌。
那么田歌究竟是什么?据专家介绍,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一种,曲调线委婉曲折,富于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据了解,歌词的这种“吴格”与明代冯梦龙编的吴地《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中的南朝“吴声歌曲”有明显的“血缘关系”,由此也证明了嘉善田歌历史悠久。
不过,对于出生在嘉善丁栅农村的杨玲珍来说,田歌就是大家干活累了唱唱解解乏的。在她幼年时,母亲常常会在饭后乘凉时唱田歌给她听,《长工苦》、《五姑娘》、《望郎》等曲目是母亲经常哼唱的,动听的歌声令她沉迷。耳濡目染,杨玲珍也成为学校的文艺活跃分子,经常参加校内表演。由于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没有能力供她读中学,小学毕业后,她就开始跟着母亲务农,这也让她有更多的时间跟着母亲学唱。
虽然喜欢,但田歌不能养活她,所以杨玲珍只好把精力放在用于养家的缝纫上,只有在工作辛苦的时候哼唱几句。43岁那年,有一天,嘉善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找到她,在进行一周的紧急培训后,送她去湖州参加比赛。虽然是第一次登台比赛唱田歌,但是胸有成竹的她不负众望地捧回了优秀奖。从那以后,杨玲珍在忙碌的缝纫工作之余,还会参加一些当地的文艺演出,并开始尝试在田歌中融入新元素。会书法、善音律的丈夫孔庆宗还经常帮她谱曲写词。2004年,杨玲珍以田歌《十杯酒》荣获了长三角地区“嘴上功夫”民间艺术邀请赛铜奖;2007年,杨玲珍荣获浙江省“寻找最浙江的声音”原生态歌唱擂台赛入围奖。今年,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和社会公示,杨玲珍作为嘉善田歌的传唱者,入选嘉兴市第二批民间艺术家。
新田歌要越唱越响亮
“老田歌太凄苦了,像哭自己死去的亲妈一样,现在唱显然不合适了,所以这些年我都唱新田歌……”于是,从《唱唱阿拉懒老公》开始的新田歌则大多变成了劝人歌曲。《唱唱阿拉懒老公》讲的是一个懒老公在改革开放前因为“做多做少一个样”,所以整天“喝酒喝得脸通红,做生活就要磨洋工(嘉兴方言:偷懒)”,到了改革开放后,这个懒老公越来越勤快,家庭生活越来越美满。
8年前,随着西塘旅游的开发和深入,杨玲珍夫妇从丁栅搬到了西塘。丈夫受邀担任了老年大学的书法老师,而她不再做缝纫活儿,受邀到水上舞台演唱田歌。除了演出外,她还经常受邀到一些学校传授田歌艺术。对于嘉善田歌的明天杨玲珍一点也不担心。除了弟子外,今年38岁的小女儿在她的传授下已经会唱不少曲目了,今年的国庆节,她要让这个继承了自己衣钵的女儿登台亮相,把嘉善田歌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