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让外国孩子通过动画片认识中国
8月8日晚的北京鸟巢,古老的日晷,造纸术、活字印刷、丝绸、太极拳,一个个“中国元素”以惊艳绝伦的姿态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成功完成了5000年中华文化的讲述。
一场浓缩西方文明精华的盛大礼仪,以东方人的智慧演绎给全世界,这在中西文化漫长的碰撞和融合史中留下了精妙的一笔。媒体对这场盛宴的评价是:“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如何用国际化的动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动漫联盟正在摸索的。
第一阶段的人物设计,设计团队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为其中的一个故事设计了二十多个人物。
从夸父、轩辕再到仓颉,设计团队把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全部都运用到了人物的形象设计上,从衣服到头饰都体现了“中国元素”。
但是,这个方案在与日方团队讨论后被否定了。“人物形象太统一,太写实,关键是人物太多,很难控制制作成本。”
张梅蓉与日方代表沟通过后得知,如果人物设计得太多,光在配音上就是很大一笔制作费用。
“在日本,配音演员被称为‘声优’,这是一项要求很高,收入也很高的职业。”张梅蓉说,目前的市场行情,一个“声优”每两小时的配音费用就是三万元,如果需要配音的人物众多,制作成本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为了控制成本,现在日本最流行的形式是用一个配音演员讲故事,就像以前妈妈给孩子讲故事一样。我们必须去适应国际上对动漫作品的改变。”
张梅蓉还为动漫联盟的制作人员带来了几本目前日本最流行的动画单行本。薄薄的几页纸,每页画旁边的另一页上,都配上简单的几行文字,解释图画里所描述的故事。这些用彩色铅笔手绘的小册子,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异常精致,让人不忍翻动。
不用多说,几个行内的专家翻了翻漫画书,对接下去的设计马上有了底。
在和日方接触中,张梅蓉还曾经向他们提过一个问题:对中国的动画片有什么印象?
对方的回答很直接:没有印象。
这确实是实话,日本国内的动漫行业竞争就已经很激烈,日本人看自己的动画片都来不及,想让中国漫画打入日本市场,真的非常困难。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有73%多的高中生看过日本动画片,但仅有2.6%的日本高中生看过中国动画片。
“在日本这样一个对中国动画片几乎算得上是毫无概念的地方,要把中国动画植入人们的内心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还有一定的排斥。”
动漫联盟一开始的讨论,本来想设计在十几岁二十岁,但是日方的建议是,目标受众应该是十五岁以下,对事物的判断还处于认知阶段的低幼儿童。
“十五岁以上的孩子,他的认知能力基本已经健全,对事物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看法,只有年纪更小的孩子,才会在妈妈的指引下去接触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天奇影视的老总何志祥告诉记者。
保持“中国血统”的纯正,不去一味地迎合国外市场;也不全盘中国化,重视中国文化与国外受众的对接。动漫联盟设计的《故事中国》系列,在文化的交锋中逐渐定型。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即使是达到这么高的占有率,日本动画片也很注意与受众文化的对接。
以宫崎骏的日本动画为例。在国际上热卖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布景其实都是非常欧洲化的,而导演这样设计的理由是:“想象力加上普遍适用的文化,更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
与日方的一次次沟通,似乎让杭州动漫联盟看到了动画片一步步走进海外市场的前景。从作品本身说,与日方的合作既打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品牌,又能够具备国际口味,还可以共同开发衍生产品;从发行渠道上讲,顺理成章借助了比较成熟的发行网络;从融资角度讲,吸纳更多的国际资金对创作本身也有很大帮助。
在与日方市场的对接中,杭州动漫联盟的制作团队,正在学会用日本的制作流程,走上日本的动漫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