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5日讯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浙江高校,在一些网站上挂出了2008年度公开招聘岗位及报考条件,各所学校招聘人数都超百人,其中浙江工业大学招聘247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要招200多人。我省高校展开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
虽然招聘人数众多,但并不意味着降低招聘要求。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肖刚告诉记者,如果只招聘247名普通人才,立即可以完成任务,但学校需要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他们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所以虽然现在应聘者很多,但学校不急着下决定。学校要招优秀人才,为求名师不惜血本。
人才争夺不惜血本
近几年,我省各个高校为求名师不惜血本。
杭州某高校宣传部长告诉记者,一般高校都有几项常规手段。
首先,在人才引进时给一笔高额的安家费,费用的数量按级别论;其次,给优秀人才比较高的津贴。
“虽然一些高校普通教师的工资不高,但是优秀人才的收入非常可观。”该部长说。
高校人才引进的速度和规模,从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可见一斑。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浙工大共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2641人。其中2000年-2007年共计引进1364人,引进人数首次超过学校原有人员,同时40周岁以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达60%,新引进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主体力量。
浙江理工大学在2004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后,在两年多时间里,就引进了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优秀人才。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各个高校近几年引进人才是不惜血本,给特殊人才的特殊关照,也只有党委和人事部门知道。这也导致了近几年在杭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
一个名师带动了一个学科
浙江高校煞费苦心为哪般?
肖刚一语道破天机:“一个名师就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
他介绍,浙工大1999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到学校担任首席教授后,生物化工学科在短短6年时间内,成长为省重点扶植学科、省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目前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已连续在《Chemical Reviews》等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已经产业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培养了一批年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院三年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9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项目覆盖病毒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肿瘤基因治疗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人才优势。
浙江林学院在引进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后,迅速推进了浙江林学院相关专业的发展,新近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我省高校已形成师资引进与培养体系
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副处长吕华告诉记者,我省各高校近年已逐步构建包括“钱江学者(省特聘教授)引进计划”、“省高校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在内的多层次师资引进与培养体系。
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
首先将继续实施“钱江学者”(省特聘教授)引进计划,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以每人每年20万元岗位津贴的条件,引进“钱江学者”(省特聘教授)50名,选拔培养300名本科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名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500名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建设20个创新团队,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同时,在前期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开展“重中之重”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增列工作,增列后每年投入两亿元重点建设40个“重中之重”学科,每年投入1260万元建设2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