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备受关爱,她康复得不错,目前正在学缝纫

夏群英在医院学习缝纫。记者 樊卓婧 戎美容 摄

■《妹妹找到了,谢谢宁波》后续
昨天,记者在市精神病医院见到夏群英时,她衣着干净、头脑清楚,还学会了简单的缝纫技术,与两个月前相比判若两人。主治医生刘国钧高兴地说:“她是有福的,家人那么疼她。现在病好多了,她很快就能回家了。”
第一天
她被送进医院
两个月前第一次见到夏群英的情景,刘国钧记忆犹新。
6月13日晚上7点多,同事们都下班了,这时一辆警车开进了医院。此前,刘国钧接到通知,一名联系不到家人的女患者要送来。
警车送来的妇女头发凌乱、衣冠不整,一双眼睛直愣愣的。这名妇女目送着警察离开后,非常紧张,笔直地坐着,一动不动。
刘国钧给她倒了点水,笑着问:“叫什么名字啊?”她想了很久,冒出了两个字:“红叶。”刘国钧写下来给她看,问她是不是“红叶”二字,她没有反应。刘国钧又问她以前住在哪里,她嗫嚅了半天,说不清楚。
刘国钧接着问下去:“家里还有什么人?”“什么时候离开家的?”“以前做过什么?”可她只是直直地盯着桌上的笔筒,不再答话。
这样的情形,刘国钧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开了些药,给她打了针,护士为她洗头、洗澡。她清清爽爽地从浴室里出来,很快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
她想起了名字
第二天,这名妇女睡过长长的一觉,精神好了许多。刘国钧笑呵呵地和她聊天,前一天晚上的问题重新问了一遍,可是她只是摇头。
最后,刘国钧又问了一句:“家人都叫你什么呢?”这次,刘国钧听到了一个正常的名字:“夏群英”,而不是上次说的“红叶”。刘国钧马上问:“哪三个字?告诉我好吗?”对方竟一字一字地表达清楚了。
刘国钧心里一喜,无论如何,这都是病情好转的迹象。不过,“难题”也摆在了医院的面前:无法核实身份,无法联系到她的家人,没有人付医疗费,这样的患者如何救治?医院领导随即作出表态:“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患者已经送到医院了,不能再让她四处流浪。”
于是,夏群英被留下来继续治疗。此后两个月,她的待遇和其他患者一样。
第五天
帮她找到亲人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药物治疗,刘国钧每天还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陪夏群英聊天,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每天的聊天内容刘国钧都记了下来:
入院第3天,她告诉医生自己是江西人,有个老公。
入院第4天,她回忆起来,自己在老家还有爸爸妈妈和姐姐弟弟。
入院第5天,她和医护人员聊天时清清楚楚地说,自己以前有病,发作起来什么也不知道……
这些信息,医护人员如获至宝。大家觉得,得知更多线索,就可以为她寻找家人了。不想当晚就有了意外惊喜。
刘国钧平时很少看电视,6月17日那晚他无意间瞥了一眼宁波电视台的新闻,刚好看到夏群英的姐姐夏海英发布的寻人启事,“夏群英”三个字一下子抓住了他的眼球。
刘国钧非常激动,他按照字幕里的手机号码拨过去的时候手有点发抖。电话很快通了,刘国钧只记得自己说完后,那头传来了抽泣声,那是夏海英喜极而泣:“真的吗?那我马上过来!”
姐妹俩很快重逢。
一个月后
康复中学缝纫
夏群英的病情在慢慢恢复,7月下旬起,医院开始给她进行“工疗”,即通过工作来治疗。一名姓高的医生把她带到四楼康复室,那里有缝纫、十字绣和书法。
高医生问她:“喜欢什么?”夏群英指了指缝纫机,于是高医生让她坐下来,手把手地教她。没几分钟,夏群英就不想学了,高医生耐心地劝她:“不想学啊?你可别后悔哦,学会了可以赚钱啊。”夏群英重新踩上了缝纫机。如今她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操作,等她出院的时候,缝缝补补没有问题。
再过几天
可以出院回家
刘国钧告诉记者,目前,夏群英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通过“工疗”,她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恢复。刘国钧有信心,几天后把一个基本正常的夏群英交给挂念她的家人。
在找到夏群英的家人之前,夏群英的医药费和食宿费一直由医院承担。按理说,找到家人后,家人应该补交这笔钱。可刚找到妹妹的夏海英有些为难:“我们光顾着找人,钱没有带够,我下回带来行吗?”医院答应了她的要求,并让夏群英留下来继续治疗。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8月初,夏群英的食宿费、医药费等加起来有6000多元,这时夏海英很不好意思地过来解释:“弟弟的女儿得了白血病,为她治病家里已经耗尽了财力。目前孩子刚刚去世,一时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
望着眼泪汪汪的夏海英,刘国钧沉默了,他很快向院里反映了此事。院里开过会后,院长明确告诉夏海英:“放心,这些钱医院先给你垫着,你们什么时候凑齐了,什么时候再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