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10位老人表演“走纱船”。 (杨静雅/摄)
吴慈和他的甬式家具。 (胡龙召/摄)
夏宝峰在辅导四明内家拳。(张柯/摄)
文化保护篇
2005年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紫线”;去年全市新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今年,国家博物馆在宁波成立东海水下考古基地……近几年,宁波在文化保护方面交出的成绩单堪称漂亮。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亮点频现的同时,启动于200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可圈可点:“非遗”普查收到20多万条线索,创下“宁波模式”;短短数年,宁波已有160多种民间艺术被列入“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有14项,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事实证明,这是一座善于保护历史和记忆的城市,政府理性的努力与民间自发的文物保护热情一直在良性互动:当政府出台各种文化保护措施时,总能得到来自民间的呼应;而民间自发的文化保护热情和冲动,也总能得到来自政府层面的鼓励和呵护。这种互动,我们可以从遍布全市的数百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身上看出来,也可以从中山广场建设与张苍水故居保护、天一广场建设与药皇殿保护的皆大欢喜结局中看出来,更可以从南宋石刻、前童古村、十里红妆、甬式家具等遗产在今日备受关注中看出来。
正是这种互动的持续发力,让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真实。
春晓十老人 重造古纱船
忙完农活,北仑春晓镇的卢潮鑫等10位老人时常会聚在一起,练习“走纱船”。这艘古纱船,是老人们筹资两万元,凭着年轻时的记忆重造的。
记者近日在春晓镇见到了这艘高达3.6米的古纱船,纱船的外形像一艘可以移动的龙舟,底部依托着一辆三轮车,老人们用铝合金、三夹板等材料搭建了龙头、龙身和龙尾,龙身上有一座三层高的小塔,此外还装饰着灯笼、彩纸等。
最先提出造纱船的卢潮鑫老人告诉记者,春晓镇背山面海,船在解放前是当地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村民出海时希望一帆风顺,回来时希望满载而归,当地人自古以来就将船作为吉祥物,每逢喜事总要进行“走纱船”表演,以此寄托美好愿望。50年前,纱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去年,年过八旬的卢潮鑫老人想重造一艘纱船,他的想法得到了另外9位热爱文艺的老人的赞同,可是造船的钱从哪里来?10位老人干脆自己每人出了2000元钱,其实,10位老人中大部分家里并不富裕,不过老人们的想法得到了儿孙们的积极支持。特别是70岁的郭宏贵老人,他患有多年的腰椎病,他把自己用来看病的2000元钱也捐了出来。就这样,10个人总共凑了2万元。
纱船已经失传,老人们便坐在一起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所见过的纱船,最后由66岁的王志初设计出了这艘纱船。
去年十月,纱船造好后,10个人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排练“走纱船”。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了解纱船,老人们现场表演了一番:两位老人走进船中使纱船移动,另外的几位老人则跟在后面吹拉弹唱,锣鼓、二胡、板胡、箫、木鱼等乐器一应俱全,现场的气氛甚是热闹。
记者了解到,老人们的“走纱船”表演已经成了当地的一大景观,常在农闲时候或节假日出现在大街小巷。老人们还多次应邀到各地演出,今年2月25日,他们就应北仑九峰山梅花节主办单位邀请上山表演过。
现在,老人们正在留意“走纱船”的接班人,他们中最年老的已经81岁了,最年轻的45岁,平均年龄已经达66岁。
吴慈 发现甬式家具之美
这几天,“甬式起居文化展”正在宁波美术馆展出,数十件带着岁月风尘的地道甬式家具,无声地讲述着宁波先人曾经创造的辉煌和传奇。
这些甬式家具的主人是来自奉化农村、现居宁波的吴慈。吴慈走上甬式家具收藏之路,竟是源于一个苦涩的心愿。上世纪70年代,结婚不到两个月的他,不堪负债之累,将结婚时的架子床卖了300块钱还债。他向妻子承诺,将来一定要买一张更好的床!这个愿望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了,也由此把吴慈指引上了一条似乎和他的经济地位很不般配的甬式家具收藏之路。
吴慈并不富裕,20多年来,他收藏的上千件甬式家具,几乎都是靠借钱,甚至借高利贷买下的。比如那件落款为“甬上小士世祥”的屏风就是。上世纪90年代,偶然得知有一个市民要将这件祖传屏风卖给香港客户,他立即心急火燎地赶去,借了5万元的高利贷将它买了下来。现在,这件屏风成了他最珍爱的宝贝,而那5万元钱,他还了好几年。
尽管如此,吴慈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在他看来,甬式家具和红帮服装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两大亮点,甬式家具中光镶嵌技艺就有骨嵌、象牙嵌、螺钿嵌、金属嵌、瓷嵌、石嵌、玉嵌和木嵌等十来种之多,而镶嵌,只是吴慈总结的“甬式家具十六大技艺”中的一种。除了工艺,甬式家具的每一张床、橱、桌、椅,都俨然是一本“摊开的书”,吴慈从中读出了慈孝、吉祥、海上丝路、本草、清廉、梁祝、幼教、风水、农耕等12种文化,他觉得有责任为宁波人留住一段辉煌。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因为他的努力,甬式家具被列入了鄞州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包括冯骥才等名家的关注。现在,吴慈之子吴圣东继承了他的事业,在宁波翔鹰集团的支持下,全力投入到挖掘甬式家具技艺的工作中,并已初见成效。这次“甬式起居文化展”上,就展出了他们历时一年制作出的千工床、万工轿等仿古家具。而吴慈的最大心愿是建一所甬式家具博物馆,“甬式家具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社会的,我只是暂时代管而已”。
夏宝峰 促使内家拳“申遗”
天热,夏宝峰的心更热。本月11日,他刚去参加了一个会议,是关于内家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筹备情况的,“据会上专家说,我们浙东内家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很有希望的。”这让夏宝峰对内家拳的未来充满信心。
夏宝峰的爷爷是浙东内家拳的第11代传人。13岁那年,夏宝峰发现了20几张发黄的“地契”——那是他爷爷留下的拳谱。从此,夏宝峰满脑子都是拳谱上的那些秘诀。
中学毕业后,夏宝峰有一次听到别人将武术招数归纳成和数学口诀类似的话来记忆。夏宝峰突然想到,爷爷留下的“地契”中也有差不多的口诀, “原来我爷爷已把复杂的武术招数用数字简单地概括了。”他一下子找到了内家拳的精髓,他想重新恢复内家拳。
2004年,为发展四明内家拳,夏宝峰停掉了自己的服装生意,专心致志地做起了“掌门”。他说:“浙东内家拳是属于宁波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我有责任做好内家拳的发展和推广工作。”
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夏宝峰不时地在武术界掀起“波澜”。2004年初,他在同内家拳有着深厚渊源的铁佛寺举行了“武林大会”,这也是据说已失传400余年的浙东内家拳首次在武林界公开露面。当时,不少武林门派的高手在观摩后认为,此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确实有精巧之处。两个月之后,浙东内家拳得到了江湖上的认可,加入了宁波市武术协会。与此同时,李连杰、吴京的恩师吴彬也闻讯赶来,在观看了内家拳的精要之后,认定应该将内家拳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
如今,夏宝峰麾下已有学徒1400余人。其实早在2004年,为推广浙东内家拳,夏宝峰就在当年黄宗羲住过的白云山庄建立了浙东内家拳总会,定期传授内家拳。此外,他还在宁波大学、市老年活动中心免费授课。
2006年底,作为唯一的“武”项,内家拳进入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名单,并“破格”直接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如今,浙东内家拳有望跻身“国宝”级别,这让夏宝峰甚是欢喜。
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竺蓉(研究馆员 宁波市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主任)
去年底,我国把清明、端午、中秋、除夕这些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情感精髓的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出世人惊艳的华丽篇章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律动……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一个连接传统、重建礼仪的新时代的到来。
这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转折点,也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把“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落后文化”,甚至“封建迷信”,导致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和保护氛围受到极大的破坏。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尽管这种努力还有待在更大的层面上向全社会推进,但无疑,文化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全民族的自觉认识而受到大多数民众的普遍理解。这在宁波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宁波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力度可谓空前,而来自民间的努力更是蔚为壮观:数百名业余文保队员常年奔走于乡间,成为专业文保工作者的“耳目”,宁波有不少“国宝”的第一发现人就是他们;不少热心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识之士,还纷纷创建各种私人民俗博物馆,挖掘即将淹没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为文化遗产保护奔走呐喊……
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来看,只有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升到全民族的自觉认识,成为一种公众的自觉行动,使广大民众都成为文化遗产的忠实保护者,只有这样,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也才有了深厚的土壤。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入到保护行列中来,成为文化遗产的享受者和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