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是深圳的一位母亲,能把那位博士父亲的联系方式给我吗?我想请教他一些教育问题……”自从晚报8月9日刊登了《“神童”正照着博士父亲的设计前行》的报道后,晚报记者已多次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们的来电,都热切地表示要和海盐的博士父亲袁鸿林交流教育经验,其中有些家长则直接表示想把孩子放在袁鸿林家里,跟着“神童”姐姐一起读书。
与此同时,至今已经有全国各地10多家媒体前来联系和采访了这对父女。就在昨天晚上,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还对袁鸿林和女儿进行了专题报道。
“现代私塾”吸引全国目光
和4年前一样,在本报率先报道了海盐博士父亲袁鸿林和他的女儿袁小逸在家学习的报道后,杭州的媒体随后也进行了报道。该条新闻还成了新浪网的教育头条,随后,全国各地40多家媒体转载了这条新闻。
因为本报8月9日的报道中说到有一名成都的孩子在袁鸿林家寄养并接受“私塾”教育,很快吸引了成都的媒体,《成都商报》的记者特地赶到海盐采访,随后以《7岁成都女孩浙江读私塾有个9岁的小老师》为题予以报道,结果引起当地家长的强烈反响,纷纷要求报社记者进行追踪,四川电视台等媒体也随后和袁鸿林联系,计划过来采访。
就在前两天,中央电视台记者也和袁鸿林联系了采访事宜。一些电视台在联系的同时还表示将邀请郑渊洁一起做个节目——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就是没有送儿子去学校而是自己在家教儿子的。
在博士女儿袁小逸的博客上,还记录了上海《新闻晨报》记者前来采访的情况:“上海《新闻晨报》记者突然于今日下午出现在英语角。到的时候我们正在吃晚饭,他放下沉沉的背包,就抓紧采访……”而受成都家长的委托,成都一家报社的记者在袁鸿林家整整呆了5天才结束采访。
登门求教家长不断
博士建议慎重考虑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报道很快让全国各地的家长们动了心,除了拨打记者电话希望帮忙联系的,更多家长直接按照报道中的地址找到了袁鸿林家的英语角。这些家长有的没带孩子,但是带来了孩子的一些日记和简历,有的则直接把孩子带到了袁鸿林面前,希望让孩子留在他的“私塾”里读书。“粗略估计有近30位家长,其中不少是从四川成都赶来的父母,还有上海和深圳等城市的。”
对于这样热切的家长,袁鸿林表示理解,但表示目前暂时不能接受,一个原因是自己办这个“私塾”最主要的是培养女儿,而不是更多地接收孩子用以赚钱;第二个原因是他认为父母把孩子送进“私塾”这个决定是必须慎重考虑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私塾”教育的,还有送进“私塾”不表示父母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那些把孩子寄养在教师家里就能轻松地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想法是错误的。
所以,对于这次上门求教的家长,袁鸿林都和他们仔细耐心地交流,但是没有收下新的学生,“我的精力有限,我要对已有的学生负责。”
博士女儿准备插班
体验学校上课
和4年前刚报道这对父女时遭到很多质疑声音有所不同的是,4年后的今天,社会各界宽容和理解了不少,在网络上对袁鸿林做法表示支持的网友占了大多数。对于袁鸿林倡导和实践的“私塾”教育,一些家长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最常见的还是以前报道中提到的——“神童”女儿长期在家,是否能适应集体生活?另外也有家长提出:在“私塾”学习的孩子将来该如何面对没有学历的尴尬?
针对社会各界对小逸以后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的担忧,在父亲袁鸿林的建议下,袁小逸正考虑去学校初二的班级里插班体验学校上课的感觉,感受在家学习和在校学习的不同。
你对这种现代“私塾”教育方式怎么看?欢迎拨打82828110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