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卢秀栋1971年生于乐清蒲岐,7岁开始学习南拳,1985年7月成为运动员,1988年师从著名温州武术教练袁镇澜练习散打,比赛最好成绩为1991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亚军,1994年退役,1995年调入国家跆拳道集训队,1997年调入国家跆拳道队任女队主教练至今,11年间,共培养了各种冠军上百人次。
推荐阅读
奥运温籍教练卢秀栋谈爱徒夺冠
妙龄少女轻信游医 术后险丧命
吴静钰曾“触电” 出演少年陶红
专家称闭幕式焰火将继续绽放
上海首发“特许货币兑换”牌照
打破纪录 博尔特在鸟巢跳起舞
卢秀栋于1994年11月退役,留校任教,做了两年的校武术系老师。事实证明,做运动员机遇不佳的卢秀栋,做教练的选择是对的,而且机遇接踵而来,他遇到了自己的良师益友——陈立人。1995年,同是温州人的陈立人准备组建国家跆拳道集训队,他挑选了老乡卢秀栋作搭档,但是这次集训时间很短。1997年国家跆拳道队正式成立,陈立人任总教练。卢秀栋任副总教练。
“现在彻底戒烟了。”在谈话的开始,同事向卢秀栋递烟,却意外地了解到,有着20多年烟龄的他,已经戒烟成功了。
“我喜欢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个要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目标,够到以后,再选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这位来自乐清的金牌教练,扭头看着窗外的天津杨柳,用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出了他努力灌输给陈中等弟子的“拳道”,和他的教练之道。
武术之道:
咬牙起跳够到目标
“武术,跆拳道,本来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许多70后的温州人一样,卢秀栋年轻的时候,曾是一名狂热的武术爱好者。看着在门外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队员,卢秀栋回忆起了他当年在武术上付出的汗水。
开始是在乐清蒲岐练南拳的。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凑份子请当地的南拳名师来教授南拳,转到乐清虹桥读书后,他又花钱请人打了石锁等器具,拉上几个要好的同学,每天五点半起来先练拳,再读书。后来,他干脆跑到河北沧州学拳。为此,卢秀栋家人还特意给介绍人的哥哥在乐清安排了工作,作为介绍卢秀栋到沧州学习的回报。
“条件很艰苦,热情很高昂。”在沧州那时,卢秀栋每天五时起床训练到晚上,要自己做饭,要独立料理生活起居。“周末没有人管你,几个同学一起去看录像,看着看着,我又跑回来,继续练习。没有办法,我基础差,不多练一点,就赶不上人家。”卢秀栋只在沧州学了一年,可他却在当年的沧州国际武术节上,拿到了一等奖。
“很多人觉得我意志力比较强,我倒觉得,这只能说明我很喜欢这个项目。”在进行这段谈话的过程中,卢秀栋自觉不自觉地做出一个个武术动作,和他的言语一起,流露出他对武术的情有独钟。
教练之道:
导演+演员+演说家+保姆+管教……
“每个教练都有很多面,要根据不同的需要秀出正确的那面。”现为国家跆拳道队女队教练的卢秀栋,曾带出陈中、罗微等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对于教练的“道”,他如是总结。
在训练场上,卢秀栋就经常表现出“魔鬼”的一面。1997年的某段时间,陈中处于严重贫血状态中,血色素一度只有6.9G/L。在这种状态下,陈中依然在卢秀栋的监督下训练,练得晕过去,就休息一下,醒过来后,卢就逼着她继续练。
“不练不行啊。当时刚建队不久的国家跆拳道队,与韩日等国的国家队相比,在硬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韩国人甚至声称我们在10年后都赶不上他们。这些不足,只能靠教练和队员的韧劲来弥补。”看着屡晕屡练的陈中,卢秀栋虽然也很心疼,却依然板着一副不近人情的脸,用斥责,用各种方法,来督促她完成任务。
晚上八九点,训练结束后,面对不肯吃饭的陈中,卢秀栋又表现出了“天使”的一面。训练结束后,瘫在地上的运动员甚至都没有站起来的力气和愿望。对于这一点,卢秀栋心知肚明。可为了让她们有充足的体力,他会从食堂打来饭菜,想方设法地哄着运动员吃下去。
临近奥运的这几天,和在训练的间隙期一样,卢秀栋又表现出朋友的一面,用各种方法来调剂陈中等几名运动员的心理。“喜欢逛街的,我们基地组织人专门送她们去市里逛街;喜欢看风景的,我们找人陪她们去兜风;喜欢聊天的,我们找几个人,陪她们好好聊上几个小时。”
“看看陈中这些运动员,有时候我觉得我就是演员,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通过这些不同的角色,像一个导演一样,帮助她们发挥出更好的成绩。”靠着展示不同的“面孔”,卢秀栋和其他教练一起努力,在10年内打败了韩国人,还在两届奥运会上都夺取了金牌。
修身之道:
好书不睡觉也要看完
武术、跆拳道、看书,是卢秀栋的三大爱好。卢秀栋笑言,如果有一本好书,他有时候会废寝忘食。
“《岳飞传》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然后就是《水浒》。”小时候,卢秀栋家开着一个手工作坊,负责制作开关模具之类的东西,而照明的,只是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于是,卢秀栋养成了凑着灯火看书的习惯,他的眼睛也因此早早地近视了。“岳飞的岳家枪,《水浒》里的武林豪杰,让我对武术有了更浓烈的兴趣。”
“烦闷的时候,就找朋友聊天喝酒,找不到,那就通过看书,把心给静下来。”平时,他爱看人文、社科、哲学类的书籍。为了一本好书,他甚至会忘记了睡眠;在大赛前,他会选择《运动员心理》、《三十六计》等书籍,在其中寻找管理运动员的灵感。“不论是什么样的心境,看完书后,我心里就觉得很舒坦。”
特派记者林乙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