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浙江省将迎来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考生必须提前决定自己是考重点院校、一般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怎样决定,让多数学生和家长不知所措
又要考“加试”,又要学技能
新课改高考方案规定,考第一类的学生,除“3+X”外,还要加试“自选模块”,增加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第二类的学生维持原有的“3+X”组合,重点测试通用型知识和能力,基本对应现有的第二、三批录取院校。考“高职、高专”的学生只考语、数、外,并加试技术考试,侧重测试技能型能力,对应现有的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院校。各类别可以兼报,虽然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一兼二”,还是“二兼三”,都需付出成倍的精力,但为了尽可能地上一所好的大学,还是有很多同学选择了漫天撒网的报名方式。
定海一中高三文科班学生崔迪班级排名在20名左右,明年的高考她兼报了一、二、三类,问她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她说:“我妈叫我全都报的,都去考一下才放心嘛。”根据自己的成绩,虽然不一定能考上重点,考个普通本科应该没有问题,但崔迪依然选择了兼报三类,拼一下说不定就进了一类。崔迪说,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针对报考高职、高专的学生,不过,我们班报考的人也不少,反正学了也没坏处,到时候万一运气差没考进本科,也不至于没书读。
崔迪说,他们班大部分的人都兼报了一、二类,或者一、二、三类兼报,几乎没有人只报考高职、高专类院校。
学生的盲目来自家长的惘然。很多家长都说:“这个新课改方案,看过以后一点头绪都没有,全报了总归没错吧?”还有家长认为读高职、高专“低人一等”,“即使现在我的孩子成绩一般,那说不好努力一下就进一本了呢,现在就放弃读重点的机会,一门心思考专科,谁都不甘心啊。”
保二争一,多了选修“模块”
对于考“一本”的学生来说,新的高考方案只是在传统的“3+X(语、数、外+文综或理综)”外,加试了“自选模块”。在采访中,大多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示,新高考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太大,主要的变化在于增加了18个选修模块。
家住白虎山路的孙同学在定海一中理科班快班就读,成绩还不错。他说,读高一的时候就知道有新课改,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因为原本定的目标就是上‘一本’,所以新高考带来的变化并不是太大。他们快班的同学,大多在老师的要求下,以第一类为目标,第二类为基础,兼报了一、二类。
孙同学说,新课改后,因为多了自选模块的课程,老师在教学方面有了改变,讲课的内容比以前更细、更广,符合自选模块考试中更贴近生活、更切合实际的要求。在平时的考试练习中,他们的试卷往往会多几道发散型的附加题。他说:“学校明后天要进行分层考试,到时候高三的班级还会有所变动,学生会根据考试成绩被分为ABC三个班,现在正在加紧复习,准备考试。”
明确定位,专攻技术考试
“觉得压力更大,负担更重的都是那些定位偏高的人。对我这样打定主意考三类的人来说,我觉得挺好的。因为高职、高专要考的科目最少,选了三类我就不用再准备综合科目了,负担减轻很多。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量力而行。”一位在开元中学就读的方同学这样评价新高考方案。
方同学说,其实班上也有人坚定地选择了“二兼三”,这当然预示着他们将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决定报三类的时候,她说也曾犹豫再三,“给自己找准定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幸好,父母给了我充分的理解。“我并不觉得选择三类就是把自己‘降价处理’了,集中精力学好语、数、英,加强通用或计算机技术,考个好的专科学校有什么不好?”
应对新高考,理性选择是关键
市教育局高中教育处处长方军表示:分类测试、分层选拔是这次新课改高考的关键内容,目的是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有些考生在选课、选类环节存在不理性现象。特别是一些为了争取“最好结果”、又担心“最坏结果”的学生,同时兼报了一、二、三类,这样他们将不得不担负起过重的课程负担。这是与新课改高考方案相悖的。
方军说:“其实最合理的选择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报一类或者兼报两类,如果盲目地三类都报,很可能每一个类别都考不好,最后很难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及学生的水平,指导每一名学生理性地做好人生规划工作,让学生将相对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某一类考试的备考中。我们也希望在第一次新高考后,广大考生及家长能充分理解改革的初衷。相信随着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考生能有更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