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主持 徐玲英 采访整理 朱 丹 实 习 生 王世彪 摄 影 袁培德通 讯 员 马毓莉 林 卫
取名桐昆,
要让桐昆人皆有感恩之心
主持人:我们进入桐昆集团的时候,看到门口有句话十分醒目:“行纤维之事,利国计民生”。你已在化纤行业耕耘了20多年,这句话对桐昆、对你而言是否有独特含义?
陈士良:这句话我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所谓“行纤维之事”,一是化纤本身是一种用于纺织领域的原料,说明我们做的行业很专业,并且一直向做专、做精方向努力。第二,纤维是很小的物质,寓意我们做的事情很微观,但很实在也很具体,正如我对桐昆、对自己的定位一样,就是社会的细胞。“利国计民生”呢,就是说化纤是用于纺织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少不了,这也是我们企业的使命。
主持人:除了这句话之外,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桐昆的标识:一个红色的鸡冠。听说这个标识也是你定的,应该也有特别的含义吧。
陈士良:我们企业起家的时候生产的是“金鸡”牌产品,寓意是“金鸡报晓”。因为1991年是我们企业发展的转折点,希望通过这个转变把企业带入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其次,鸡冠是公鸡身上一块最顶级的地方,桐昆想成为行业里的顶级企业。第三,“雄鸡一唱天下白”,我们每天都要用这种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主持人:鸡冠寓意了桐昆对发展的寄托,而这些年桐昆的发展也印证了当初的预期,成为了行业的标杆。但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1991年你受命去桐乡化学纤维厂时,企业十分困难,但你上任的当年就实现了50万元的盈利,你做企业有何秘诀吗?
陈士良:当时主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考虑后面的发展问题。我去了以后一是抓质量,二是把涣散的人心收回来,都是一些基础的问题。因为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可能只需要一点点措施,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把第一年的50万元盈利马上用于新项目的设备购置,产生了很好的回报。尝到了甜头,胆子就更大了。
主持人:1991年之前你是在凤鸣化纤厂,当时凤鸣化纤如日中天,在行业内已经很有地位,而桐乡化学纤维厂却由于种种原因,日渐没落。为什么愿意去接手这样一家企业?
陈士良:凤鸣化纤厂和桐乡化纤厂说到底是“儿子”和“老子”的关系,我当年也是从桐乡化纤厂分过去的,根还是在桐乡化纤厂。不愿意也没办法啊,那是组织决定的,我也是拖了整整一年才上任。之所以犹豫,一是在凤鸣化纤和原来的团队合作得比较融洽,老厂长把我培养起来也有点舍不得;二是担心去了以后万一搞不好,企业倒掉了,难以向领导和员工交代,有点压力。
主持人:据说“桐昆”这个名称也是有来历的,而这来历又是桐昆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点。
陈士良:“桐昆”其实是为了表达对昆山苏三山集团、常熟化纤设备厂患难相助的感激。1992年,因为与这两个单位的联营,桐昆的产品由丙纶长丝转向潜力更大的涤纶长丝。1993年,又和这两家单位进一步合作,投资600万元建成三条生产线,企业初具规模。当年是它们的帮助,使我们在设备改造、产品转型上走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我们要有感恩之心,永远铭记企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帮助、支持过我们的人。
常作“好一年、坏三年”的打算
主持人:去年桐昆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达到143亿元,已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你认为桐昆在这17年的发展中,有哪几步是非常关键的?
陈士良:1991年调整新的领导班子当然是非常关键的。1992年产品转型,从丙纶变为涤纶,这是个大的跨越,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技术、管理各方面的跨越。1994年也是非常关键的,是我们大投资、大发展的一年,两个项目投资了1个亿,达到了(年产)万吨企业的规模。通过这一年的发展,我们才走到了化纤行业的前列。
还有比较重要的是1999年到2000年。原来是镇办企业,通过1999年的股份制改造,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这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张。2000年投资建设“中国·桐昆化纤工业城”,正式进军熔体直纺,使企业不但做大了,更是做强了,把原来布点零散的格局整合成了一个“大块头”。
当然,2008年以及明年也非常关键。今年正式开始建设的恒通40万吨直纺项目,还有筹备中的PTA项目,都将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发展。
主持人:产品结构的调整、机制的转换都非常关键。现在这一步对桐昆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陈士良:产业链整合以后,从原来的切片纺延伸到PTA,加工成本减小了,产品质量稳定了,规模优势也凸现出来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你看台塑的王永庆,从炼油直至纺织,全部介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就是优势。所以我对PTA这个项目很有信心。
主持人:化纤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算是朝阳产业,但2000年以后市场就变了。特别是这几年随着能源价格走高,行业的盈利水平日益不容乐观。桐昆作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龙头,你对行业的前景怎么判断?
陈士良:首先我们已经选择这个行业了,再换一个行业也不太现实。
纺织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中国这么大的消费市场始终存在,生存空间还是很大的。至于说现在获利空间很小,我觉得也是个好事情。小了以后才有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你的管理水平,通过竞争来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竞争降低能耗水平、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我经常说,以前我们这个行业获利空间很大的时候,是“好三年、坏一年”。现在获利空间小了,可能是“好一年、坏三年”。不好的三年练好内功,站稳脚跟,就能在好的一年里面赚大钱,然后再改造、提升、发展。
主持人:你对未来一段时间都是作“好一年、坏三年”的判断吗,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陈士良:我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一个情况。就像我们股市一样,牛市要短一点,熊市要长一点。但是“牛”总会来的。
主持人:在外人看来,桐昆的发展可以用“跨越”、“飞速”这些词来形容。作为局内人,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陈士良:发展很快谈不上,桐昆的发展应该是“稳健”,甚至可以说是“保守”。我觉得企业关键是要做长,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百年桐昆”。既然要做长,首先要稳健。
我常说三句话:第一句是要有能力去做事情,包括我个人的能力、团队的能力。第二句是要有资金实力去做事情,现在是资金为王,不要超出自己的实力去发展,哪一年行情不好,资金链断掉,那企业就全军覆没了。第三句是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去做事。我们的稳健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工作和家庭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主持人:桐昆旗下有20家公司近8000名员工,这让桐昆显得十分庞大。大的企业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执行力。不知道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士良:一个是从制度上进行保障。更重要的,要提升整个队伍的素质。我感觉我们从领导层到员工素质都比较高,这我可以用几个数字来证明。从1991年到现在将近18年,中层领导从7个到150多个,中间只有3人离开这个团队。你说我们的执行力强不强?
第二个,我们作为纺织行业,拥有员工近8000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桐乡本地人,到现在还是如此。一方面说明我们桐昆的向心力很强,员工对企业认同度高;另一方面说明员工素质比较好,队伍稳定。如果今天一批进来,明天一批出去,我想这样的企业执行力不会好到哪里去。
主持人:在访谈你之前,我和你分公司的经理、管理层人员都有过交流,也提了相同的问题。他们给了我另外一个答案,他们认为桐昆的执行力强,是因为你的个人魅力。想听听在他们口中你的个人魅力吗?
陈士良:说来听听看,这个我倒还没听说过。
主持人:他们把你的个人魅力归结为三条:这18年来,桐昆经历了无数次决策与决断,都是你最后拍板定调的,这18年来你几乎没有过失误;第二,你很敬业,每天早上到桐乡总部上班前,都要先到洲泉的生产基地转上一圈,早上六七点钟你就已经在车间了;第三点,你个人低调谦虚、做人严谨,但是生活中对员工却很关心。这三点你认同吗?
陈士良:第一条,过去是这样的,以后不能这样了。老总不可能永远正确。这么多年一步一步走过来,他们现在心目中对只要是我决策的,就没有反对意见,这是很危险的。企业大了,更要倾听不同的意见。所以今年我们专门聘请了三个独立董事,一个是行业的会长,一个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一个是曾经的政府领导。其次是现在每一次中层会议,我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发言,然后再作判断。
至于第二条、第三条,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的,做实业敬业非常重要。我自己是从基层上来的,员工看到老总在车间走一圈,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员工过年还要加班,那老总就不应该休假打高尔夫。而对于我来说,加班与否和辛苦无关,我更多的是把工作当作是享受生活。
主持人:你觉得这是享受生活?
陈士良:对,每个人享受生活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是打牌、打球。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打牌也要竞争,也在动脑筋,无非是我把这个脑筋动到工作上而已。我们现在做到这样,才是“通赢生活的大满贯”。我把方方面面的责任,当作这个游戏当中的规则。你得遵守规则才有资格继续游戏。如果不是这样想,可能真的会做得很累。
主持人:你刚才一再提到,桐昆的目标是成为百年企业,你觉得离这个目标,除了时间上的距离外,还有哪些差距?
陈士良:要做到百年桐昆,应该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它的体制、机制要具备做百年企业的基础。第二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团队,光靠我个人是不行的,我始终觉得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现在这样一个水平,基本能保证桐昆健康发展。
主持人:我在上桐昆网站的时候,对首页上你的话印象深刻:“任何成功均非一蹴而就。桐昆今天的成功也凝铸着人生的一切失意,一切辛劳。但也正因为这种人生的起落,使桐昆变得成熟、健康,更具向心力。”其中辛劳是肯定的,为什么有人生的失意?
陈士良:企业发展过程中,成功是一方面,肯定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这些不完美我们把它当作是失意。什么样的人生叫完美,如果没有凤凰涅槃的考验,没有浴火重生的经历,你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主持人:你现在领导这样一个大企业,处于这样的位置,是否时时要保持一种危机感?
陈士良:危机感一定要有。企业跟人一样,也要“保健”,也要“体检”。危机来的时候,要知道如何保证企业渡过难关。
主持人:与桐昆这样一个百亿企业、龙头企业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你个人简直是谜一样的人物,你的低调是出了名的。所以借这个难得的访谈机会,我想问问陈总,除了工作,除了一个企业家的身份,你平时有个人爱好吗?
陈士良:工作就是我的爱好,我的兴奋点都在这里。除此以外,就是照顾好家庭。这两个责任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专家点评
点评人:嘉兴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
施敏颖 教授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论著中,提出了技术创新对于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技术创新是竞争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如果一种技术创新导致了较低的成本或提高了差异化,并且能够有效防止竞争对手仿效,那么就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当前,很多企业遭遇到了发展瓶颈,原本依靠低成本取胜的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拓展新的竞争优势。桐昆集团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企业成功实施技术战略的关键是要根据对自身及行业发展的判断,确定在哪些关键技术上投资、是否寻求技术领导地位抑或技术跟随地位。陈士良上任伊始,凭借对市场的洞察,及时调整技术方向,引导企业实现了从丙纶到涤纶的产品转型;凭着远见卓识,积极寻求行业领导地位,坚持走技改之路,千方百计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带领企业完成了向规模化、高效化、集团化发展的蜕变;坚持技术创新,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稳固其竞争优势。
陈士良带领着他的桐昆集团在涤纶长丝上翩翩起舞,用不懈的技术创新引领着产业的发展,也给所有准备过冬的企业以启迪。
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士良
他赶上了中国化纤行业发展的黄金岁月,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把一家困难企业带入了中国化纤业“巨人”之列;他经历过因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行业发展低谷,稳健的经营理念,让桐昆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他有着打造百年桐昆的理想,正因此,他认为个人的向心力是有限的,一支完美的团队才是实现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保证。
“行纤维之事,利国计民生”,正如桐昆的这一定位,陈士良同样更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具体、很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