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海上长城”的钱塘江海塘近日又有重大发现:在海塘北岸杭州段新发现近7千米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捍海塘。这是记者从余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得知的消息。
钱塘江海塘为钱塘江河口防洪、防潮江堤的习称,古名有作“捍海塘”。塘线总长317千米,早在2003年,由转塘镇狮子口村绵延至余杭区乔莫公路东三村的钱塘江海塘(北岸杭州段)就被公布为杭州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之一。
近日,余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在普查时,新发现呈东西走向、延绵近7千米的捍海塘。海塘西起余杭区乔司镇胜稼村与江干区九堡镇交界处,东至余杭区南苑街道钱塘社区与海宁市许巷镇翁家埠交界处,通高约6米,其中露出地面部分高逾3米,估计掩埋地下或水下部分为3米。塘身砌筑工艺考究,由尺寸基本统一的长条岩石丁顺上叠,纵横排列,渐次递减收分约8厘米,外观如鱼鳞状。最上层塘路条石长约1.45米,重约350公斤。条石上有燕尾槽,每两块条石之间用束腰生铁锭扣榫相连,所有条石连成整体,气势宏伟,保存完整。队员们还在海塘塘面一块铁锭上,发现“钦工”两字,说明这段海塘由官府主持建造。
据《水经注》载:“东汉初载土石筑钱塘”。隋、唐以后,历经修筑,至五吴越,以“石囤木桩法”筑捍海塘。元代沿江海塘方成。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浙江按察使司佥事黄光升在海盐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海宁、仁和一线海塘受岸崩塘毁的威胁,成为清代防守、修筑的重点。有关专家表示:钱塘江海塘规模宏大,与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建筑工程,其砌筑技术在世界海塘史上都是一项杰出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