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保洁,离“五无”标准还有多远?
道路路面是城市的脸面,尤其是道路的整洁与否直接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城市道路保洁的考核办法,对划分的三类道路、二类街巷进行明确要求,我市某些主干道成为24小时保洁路段,即在任何时段都不能发现有纸屑、烟蒂这样的垃圾。那么,我们的城市主干道离“无垃圾、无烟蒂、无纸屑、无积水、无余泥”的“五无”标准,还有多少差距?
有人把马路当垃圾场
定海昌国路是我市人流量较大的主干道,实行一级保洁,保洁时间不低于12个小时,每个班共有5名环卫工人对该路的各路段实行保洁。环卫工人姚余珠负责昌国路至东门里招待所后门路段的保洁工作。“每天凌晨是一天中路面最脏的时候,第一轮大通扫至少需要2个小时,是每天花费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的时段。”姚余珠告诉记者,“一大早,我清扫出的垃圾至少能装满一垃圾车,除了路面上的落叶,最多的还是路两旁的店家堆放在门口、路边的垃圾,快餐盒、剩菜剩饭、西瓜皮,什么都有,有些甚至连个油纸袋都不装,就这么堆在路旁,臭水流了一地,特别脏。”
环卫工人有时还要承担道路变身临时市场时所带来的额外的清扫负担。在沈家门同济路上就有一个临时的水果批发市场,每天凌晨3时至5时左右,这里的卫生问题成了每一个负责这个路段的环卫工人最头疼的问题。“这个马路市场可真是早啊,有些小贩凌晨2时多就来了,等我们4时上班的时候,路上的垃圾已经成堆了,那些小商小贩根本就是把马路当成垃圾场,西瓜摔在地上,碎了一地;葡萄皮吐在地上,粘住了;黄金瓜挖出的瓤子直接甩在地上,嵌到路面地砖的缝隙里,扫都扫不出来。”已经做了6年多环卫工人的邵朱龙告诉记者:“同济路两旁开满了各类店铺,有些临街商铺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有了垃圾就往路边倒,你刚扫完,回来他又倒了一堆,我们扫,他们倒,一天下来还是扫不干净。你和他交涉吧,他说是交了卫生费的。我们4个环卫工人就这样一刻不停地扫,总还是有顾不过来的时候。”
“你扫我丢”依然普遍
凌晨4时,环卫工人徐方明准时上岗工作,他花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昌国路与总府路交界口一直到滕坑湾路舟山中学后门路段数百米长的路面清扫一遍,让清晨的街道整洁一新,可这番洁净没能保持多久。当上班的市民纷纷走出家门,他们在早餐店用完早点一抹嘴出来,将餐巾纸随手往地上一丢,或者是吃完早点把白塑料袋随意一抛,还不到上午8时,干净的街道便被点缀成了“星空”。徐方明说:“即使在早上通扫完后,我一早上还能捡半车白色垃圾。”他话没说完,就见一只塑料袋从一辆飞驰而过的自行车上飘落,徐方明赶紧小跑上前将垃圾袋扫进了簸箕。
“这样冒出来的垃圾,真是防不胜防。”徐方明说:“现在一些小青年把‘弹’烟头当成是很酷的动作,即使看到垃圾桶还要练下自己的眼力,站的远远把烟头弹出去。现在上面对烟头、纸屑查得特别严,看到都要扣钱的,他们可不知道这小小的烟头给我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
对于环卫工人徐方明的烦恼,市城建委城市管理处处长李万春感触很深。“环卫工人的工作最脏、最苦、最累。随着我们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重。”李万春说,而市民环境卫生意识的低下,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是增添他们的工作负担。
“老百姓看起来是道路没有清扫干净,其实作为环卫工人和我们职能部门是有苦衷的。”李万春无奈地说。
做清洁工难,招清洁工更难!
当环卫工起早摸黑,日晒雨淋
8月29日上午9时多,暴雨如注,路面上已很少看到行人。昌国路上,62岁的徐方明穿着雨衣,正手持大扫帚顺路用力向前推扫着,他说他是借雨水冲洗的“天赐良机”清扫树叶和沙尘,“夏天里的雨,我是又爱又怕。”徐方明解释,有雨可以清凉一些,也不用受太阳暴晒,可是雨停了之后树叶都粘在路面,又重又难扫,所以要趁下雨的辰光赶紧把树叶都扫掉。
谈起环卫工作的艰辛,在蟠洋山路清扫路面的何荷叶深有体会:“夏天天热的时候,路面上的温度能达到50多摄氏度,可我们还要穿着长袖长裤,那真是闷热啊,只要是一开始干活,身上的衣服就没干过。到了冬天,每次干活前都要脱下棉衣,因为干起活来,身上里里外外都会被汗水浸透,要是穿着棉衣干活,等回家时就只能穿着湿透的棉袄在冷风里吹,感冒是常有的事。”记者看到何荷叶的双臂还套了厚厚的两个袖套。“这可是好宝贝呢!”何荷叶告诉记者,扫地的时候,大扫把的柄会不断摩擦手臂,手臂上就会被粗糙的扫把柄刮出一道道血痕,有了这厚厚的袖套,能挡上一挡。我的袖套差不多一两个月就会被刮破一副。
“最需要的是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苦一点,累一点,工资低一点我们都不怕,我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尊重我们的人格,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徐方明说,有一回他刚把马路打扫干净,一个中年妇女拎着菜篮子走了过来,边走还边择芹菜叶,一路走一路丢,徐方明就跟在后面扫,实在忍不住了,劝阻道:“请你别把菜叶丢地上好吗?”那个中年妇女竟不屑地回答:“我们不扔垃圾,你们扫什么垃圾!”说完还变本加厉,用芹菜叶上演“天女散花”。
56岁的安徽籍环卫工邵朱龙在沈家门扫马路已经6年多了,他说,扫马路时挨骂是经常的事情,扫地的时候叫人挪动一下水果摊根本没人听,扫帚碰到人家的脚了却换来一声喝斥。“前两年,还有一个环卫工人,是我们老乡,在伏虎路上扫马路的时候被一个卖西瓜的小贩打了一顿,住进医院了,所以现在有人乱丢东西我们也只是低头扫,不敢劝阻的,被骂了我们也只是听着,从来不还嘴。”
工作辛苦收入低,没人愿当环卫工
“环卫工人的苦,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定海环卫处主任干伟良动容地说:“现在没有人愿意来当环卫工人,要招个环卫工人不知道有多难。”
干伟良告诉记者,定海目前有一线清扫工331人,每人保洁7849平方米,已经远远超过创卫标准定的每个环卫工人承担4200平方米的范围。按照创卫标准,定海还需要配备环卫工人258名。
今年7月,定海环卫处通过报纸、电视台、1890服务热线等渠道招聘环卫工人,没有一个人主动来报名,这可愁煞了干伟良。“环卫工人起早摸黑,工作很辛苦,收入又低,一个月到头只有720元工资,按目前的消费水平,连维持生计都有困难,没人来报名也是预料之中。”
目前定海环卫处的一线清洁工,年龄在50岁以上占了60%,最大73岁,外来民工占了40%。“青壮年是不会来干这份工作的,对他们实在没吸引力。”干伟良说,以前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质量还有考核的,发现偷懒或者没扫干净,第一次教育,第二次扣钱10元或者20元。现在不敢罚了,怕环卫工人辞职不干,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走了就没人顶替。有时看环卫工人要辞职,还得把扣的钱还给他,求他留下来工作。
破难题,我们有什么好办法
如何让道路清洁起来,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洁净美丽,让“城市的美容师”心情愉悦地工作?如何让他们起早摸黑、精心守护的那一段路面保持永久的洁净?我们的职能部门、管理者都在思考,该用什么好方法破解难题。
方法一:
制订道路清扫保洁方案
市城建委城市管理处处长李万春说,自创卫以来,为了让城区的道路清扫保洁达到创卫的标准,职能部门制订了很多方案。延长了主要道路保洁时间,对一些道路提升道路保洁等级。例如将定海西山路、白虎山路延伸段、紫竹林路、新桥路、新河路等路段由原来的8小时改为20小时、18小时不间断保洁管理,以全面达到“五无五净工作标准”,提高道路清扫标准和保洁质量;做好主城区主次干道两侧、广场四周、重要窗口地区和居民区道路的清洗工作,着重对建设工地附近的道路增加洒水、冲洗次数,以消除路面的泥迹;制订了《定海城区保洁质量专项整治方案》,从7月起开展环境卫生保洁专项整治活动,达到保洁范围全面覆盖、设施设备全面到位、日常管理全面加强的目标,促进城区保洁质量的提升。
方法二:
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
因为福利待遇差,工作强度大,大量熟练的环卫工人另谋他业;因为福利待遇差,在位工人不安心本职工作,出工不出力现象明显,保洁质量不高。干伟良说,如果每个环卫工人的月收入能达到1500元,我们就能保证道路的清洁度远比现在要好。但按照目前的环卫开销来看,定海今年环卫经费缺口还达400万至500万元,哪里来的钱给环卫工人加薪呢,连正常的开销都困难。
普陀城乡环卫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存国和干伟良有着同样的苦恼。李存国说,环卫工人的待遇提不高,对环卫工人的考核只能以批评教育转为问候关怀,加强人性管理。今年7、8两月高温,公司里内务员工坚持每天向一线环卫工人送清凉,从感情上温暖他们,让他们安于本职工作。
方法三:
提高机械清扫作业面积
记者了解到,定海目前工作的只有一辆清扫车,一辆清扫车已经到了报废年限。干伟良说,要提高道路保洁质量,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可少。机械化清扫车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等优势,加大机械化清扫力度,还可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保证路面卫生清洁。
目前普陀的机扫主要集中在东海中路、隧道、滨港路等路段,机扫面积达30万平方米。据李存国介绍,今年他们新引进了一辆70多万元的清洁车,具有清扫带高压冲洗功能,最近正在试用,这辆车的投入将使普陀的机扫率从18%提升至20%。
李万春说,舟山以临城的机扫率最高,已经达到30%。11月份,他们将组织人员去宁波等机扫实施比较好的城市考察学习,用机扫代替人扫,缓解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方法四:
加强管理提升市民素质
在采访中,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环卫工人,大家一致谈到,要提高道路保洁质量,一定要提高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不然怎么打扫,都是白忙活。
李万春说,市民的素质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关键还是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遏制不文明行为。现实中,我们动真格的太少了。制度有,却不敢罚。他说,8月1日,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草案)》,该条例规定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便溺等行为将处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处罚。
定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裘海祖说,提升市民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努力。要通过文明办、学校、团委、社区,进行入户宣传,面对面宣传,让创卫的意识深入每个市民的大脑。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确实需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文明的习惯既要靠教育也要靠管理。
网民建言:
黑孩:提升市民环境卫生素质的最大阻碍,就是具有强大惯性的传统陋习。有些乱丢、乱扔、乱吐的不文明行为,深究起来有独特的社会心理成因。怎样摆脱旧观念,让讲文明成为新习俗,展示舟山人的新形象?光靠强制措施、突击检查恐怕不行。创卫需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道路清卫保洁,从“大家谈”到“大家管”、“大家参与”,亮点在于“大家”,即广泛、深入的群众性。创卫是舟山的大事,是每一个市民的分内事,而精神文明建设,更是群众性事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好的途径是让“大家参与”,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最好的方式是“大家”在参与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升自己,让创卫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SUNSHINE:会丢的还在丢,会吐的还在吐,有的甚至比原来还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处以重罚。谁也不希望自己口袋的钱成为罚款,谁也不希望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强制去打扫公共场所卫生。新加坡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惩罚制度,比如对于任何形式乱丢垃圾的初犯者,法律规定罚款1000新元(相当于人民币2500元),而对于有前科者则处罚2000新元并当众清理一处公共场所以示警告,因为有了如此重的处罚,新加坡的环境卫生最终有了根本的保证。
8月30日晚8时42分,环卫工人钱女士在刚保洁过的定海人民中路,清扫行人又随手丢在路面的橘子皮和纸屑。钱女士晚上6时接班10时下班,风里雨里日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