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或许是整个上半年,温州开放型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恰当概括。摆在温州外经贸局局长苏向青面前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外贸增速明显放缓,同期利用外资额度也大幅下滑;与之相比,境外投资方面,上半年新批境外机构32家,中方总投3936万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0%。
而就在今年7月,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温州考察调研时,鼓励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的时候,在遥远的刚果(布),德嘉木业的森林开采项目,第一批木材正等待装船运往中国,敢博投资公司在墨西哥开采的铜矿石,也正打算发往中国……
这是一个所有企业倍感压力的时节,但带着“先发”血统的温州、乃至浙江的民间资本,依然充满激情地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在最前端,尽管这还只是刚刚起步。
“温州商城”拉动出口力不从心
倒数10年,温州人建立了首个境外中国商城——巴西圣保罗中国商城之后,无数温州“商品城”,在世界各地如克隆般迅速诞生。“主要都集中在商品城式的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出口为主。”温州市外经贸局外经处叶毅告诉记者。
而今年上半年,温州出口增幅也出现少有的下降。1—6月份,温州全市出口5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3%,比上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海外温州人拉动出口效应在明显减弱。
温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苏向青,在通报上半年温州开放型经济运行情况时说:“透视1-6月份的数据,温州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在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温州的外经贸企业感受到压力增加。”
这种形势,在外的温州人感触最为直接。“越来越多的温州人来到南非,越来越多的温州商品进入南非,商品贸易的利润已经很低。”南部非洲温州同乡会会长黄建文介绍,因为杀价严重,服装、鞋、帽利润率已不足2000年时的1/10,甚至更低。后来进入南非的众多温州商人,很多只能维持,已经很难赚到钱了。
同样,1999年即在喀麦隆最大城市杜阿拉商业中心创建“中国商品城”的温州人吴建海也感到,靠卖商品已经难以为继。他专门写了一份《中国企业境外建厂》的应对报告,递交给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馆:“在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中小企业大有可为。”
温商境外投资亦为人先
嗅觉灵敏的温州商人早已有所动。从1986年至今的20多年间,经政府部门批准走出去的温州企业和机构已有500多家。除了以贸易为主推动国内出口,温州商人或独立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设厂,或通过并购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黄建文表示,最近两年来,已经有部分温州人开始转变经营思路,但是数量不多。这部分的温州人已经转向原木采伐、矿产开发、房地产投资等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也是欧美企业在当地的主要投资方向。
在黄建文看来,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采用直接投资这种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将会成为温州商人征战南非市场的主流方式。与贸易相比,对南非投资和直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其积极作用更为突出,也最受当地欢迎。
2003年,黄建文就与两个同乡合资投入2000万美元,征得南非一块10平方公里土地的铜矿开采权。到目前,铜矿已经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同样,更多的温州民企也已经迈出国门,参与境外资源的开发。今年2月份,温州的德嘉木业有限公司在刚果(布)森林开发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获得了63.6万公顷的林地开发权,木材蕴藏量2000多万立方米。平阳的华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借中国—东盟博览会契机,在越南投资从事铬矿资源开采。
而国家外汇管理局温州市中心支局的数据显示,非实物出资方式的境外投资占比,已上升到38.6%。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说,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报酬等要素成本提高,温州一些传统产业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转移。而且,敢为人先、自由发展是温州精神的核心,温州民间资本的国际化,延续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
乌苏里斯克式的期待
但温州民资星火燎原式的资本游击,已经无法满足聚集的民间资本成长的需求。事实上,目前温州企业在俄罗斯、越南、美国已有3个境外工业园区。
作为第一个带有鲜明温州血统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工业园,总投资额2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建设期为5年,计划引进各类企业60家,招商的重点对象是我国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企业,包括皮鞋、眼镜、皮装、打火机、灯具、家电等行业。而这些,又恰恰是温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产业。
今年的浙洽会首次设立了“中国境外经贸合作洽谈区”,以乌苏里斯克工业园为代表的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受到了众多浙企的青睐。目前,合作区初级总体规划设计已基本完成,部分企业已入区,生产情况良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蓝庆新博士说:“温州民企康奈集团牵头组建的我国第一个民营境外经贸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正成为国内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成功范本。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从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在更高层次地开拓国际化市场方面为国内企业带了个头。”
温州市外经贸局外经处叶毅告诉记者:“商务部建立境外19个工业园,由温州企业投资的就有两个,另外还包括一个美国通领科技工业园,为温州企业抱团走出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由商品贸易到资本投资,再到中小企业抱团出击,这是一个层次过渡的趋势。同时,境外的风险很大,抱团出去,能够最大化地把风险化解掉,还可以规避部分贸易壁垒。而人民币升值,对境外投资也是有利的。”
“走出去”,尤其是“抱团走出去”,更获得了商务部的肯定。7月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来到温州调研当前商务形势。陈德铭认为,当前我国外贸环境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在巩固出口创汇的同时,中国企业要学会用汇,增加初级、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抓住机遇“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以平衡贸易顺差。
“群体国际化”仅仅是一个开始
蓝庆新认为,到条件具备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有利于我国企业相对集中投资,形成产业集群,便于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但是,目前我国许多行业有了境外投资设厂的能力和愿望,但是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少,投资规模小,大多数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这直接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成败。
“另外,对于以轻工业起家的温州企业来说,走出去还面临人才紧缺,特别是综合型人才非常紧缺,往往是拿到了项目,却没有人来做。”政府方面和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今年5月,温州外经贸局组织了40多家制革、金工、鞋类、电气企业,前往越南龙江工业园、泰国罗勇工业园和柬埔寨西哈努克工业园进行考察。而更重要的是,温州外经贸局透露,参加考察的还包括温州当地的一家商业银行。
“目前,企业到境外投资,国家大型银行对项目产品要求很高,而中小型企业拿到商业贷款很难,要想走出去,融资方面是瓶颈。”
据知情人士了解,这家参与考察的商业银行已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正在研究对策。
温州外经贸局也表示,在企业“走出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会进一步做好服务,比如指导企业如何规避非经营风险,做好监控和保护,这比政府事后介入更有效。同样,审批要求相对以前也减少了很多。“同时,最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促流出、控流入,这对企业境外投资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目前,工业园区也好,境外利用资源也好,基本上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真正要出成果,还需要一段时间。”对于那些眼望海外的温州民企来说,各种政策利好和严峻形势,同样也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但这些并不会干扰一直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商人对“蓝水”的探索。
相关新闻
据省外经贸厅统计,今年上半年,经省政府核准的境外投资项目218家,投资总额4.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4.06亿美元。至此,经省政府核准备案的境外项目已达3157家,投资总额25.2亿美元,中方投资21.46亿美元,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省已经拥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康奈集团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华立集团泰中罗勇工业园、前江投资公司越南中国龙江经济贸易合作区、吉利公司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抱团出击,为广大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平台。
省外经贸委表示,今后,还将逐步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与促进体系、境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和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通过提供投资指导、政策支持、专项资金、风险预警等服务,经过5—10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浙江企业国际化生产管理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培育出一批浙江本土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