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杭州都会举行防空演习。(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程瑞鑫 摄
浙江在线09月02日讯
每年9月是杭州的人防宣传月,防灾知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宣传内容。8月底,本报联合杭州市人防办(民防局)、团市委共同制作了《防灾知识和技能调查问卷》,给100位小学生、100位中学生、70位大学生及其他市民做了一次“小考”。
调查结果发现,96%的人认为小学就应该学习防灾知识,59%的人觉得自己的防灾知识很一般。同时这份简单的问卷还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发现邻居家里燃气泄漏时”,有约两成中小学生选择了用门铃通知的危险举动,还有76%的人不知道家庭应急包是啥东西。
“开学第一课”应成为常态教育,防灾知识要从娃娃开始普及。
[关键词]
防灾知识教育
结论一:96%的人觉得防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问题:你认为防灾知识和技能学习教育应从何时开始?
回答:100%的小学生、95%的中学生、92%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回答“小学”。
问题:你认为防灾知识和技能宣传教育应如何开展?
回答:78%的小学生、92%的中学生、100%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觉得要“普及”。
[点评]
随着社会的进步,灾害事故的增多,一方面政府越来越重视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市民的生存意识也越来越强,对防灾知识的渴求愿望很高。这两道题的答案就说明了问题:无论年纪大小,绝大多数人认为防灾知识和技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结论二:59%的人认为自己的防灾知识很一般
问题:你对防灾知识和技能知多少?
回答:62%的小学生、58%的中学生、55%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回答“一般”。
[关键词]
应急处理
结论一:100%的小学生知道火灾时不能坐电梯
问题:你知道拨打报警电话要点吗?
回答:79%的小学生、86%的中学生、67%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回答“知道”。
问题:高层火场逃生时能否进入电梯?
回答:100%的小学生、98%的中学生、99%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答“不能”。
问题:你知道在火场中有大量浓雾时的逃生方法吗?
回答:92%的小学生、91%的中学生、82%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回答“知道”。
问题:有人触电,你知道该如何抢救吗?
回答:62%的小学生、78%的中学生、67%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回答是“知道”。
[点评]
如果民防知识的教育从小抓起,就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说“高层火场逃生时能否进入电梯”的问题,100%的小学生都答对了。这是因为学校曾经上过消防知识课,学生们有印象。另外,关于一些用电的安全知识,家长们或多或少会教给小孩子,因而普及率也比较高。
当然,回答“知道”的人,可能只是一知半解,比如“拨打报警电话要点”,大家真的要说全还有点困难:拨打报警电话,必须说清楚事由、自己所处的地点(最好说出一些明显的标志物),还有姓名、联络电话,以便救援人员及时联络你。
结论二:两成中小学生燃气泄漏时想按门铃
问题:你知道燃气抢修的热线电话吗?
回答:对于这道题,所有的调查者“全军覆没”,没有一个能回答。
问题:家里燃气器具漏气时,你知道该怎样检漏吗?
回答:65%的小学生、59%的中学生、76%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说“不知道”。
问题:发现邻居家里燃气泄漏时,怎么通知他们?
回答:20%的小学生、16%的中学生选择“立即使用门铃通知”。
[点评]
相对于消防知识,燃气事故应对知识的宣传可能要少一些。但是燃气同样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一旦发生燃气事故,轻则财产损失,重则人员伤亡。如果能掌握正确检漏知识,有时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比如,当感觉燃气有泄漏,可以在接头处、管件上涂刷肥皂液察看。另外,当燃气泄漏到达一定浓度时,任何一点火星或静电就会引起爆炸,而按门铃就会产生静电,这属于高危举动。
[关键词]
防空警报
结论:70%的人不知三种防空警报
问题:你知道我国规定的三种防空袭警报音响信号吗?
回答:70%的小学生、58%的中学生、85%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不知道”。
问题:当你能听到三种不同防空警报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吗?
回答:57%的小学生、43%的中学生、82%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不知道”。
[点评]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杭州市就开始在中学开展人防教育。可能因为身处和平年代,人防知识离市民的生活有点远,不像火灾和地震能引起警惕。两个问题的答案反映出市民人防意识淡薄。这里要提到一个忧患意识。在瑞士的一个城市,市民可以在防空警报拉响后一到两小时之内全部撤入地下。
因此,市民还是需要掌握必要的防空知识。
[关键词]
应急疏散演练
结论:92%的人认为有必要组织应急疏散演练
问题:你认为有必要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吗?
回答:89%的小学生、90%的中学生、98%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觉得“有必要”。
问题:你有没有参加过应急疏散演练?
回答:80%的小学生、95%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都说“没有”。不过,94%的中学生参加过演练。
[点评]
该问题反映出市民希望防空防灾知识的宣传体现实效性,不光是教点理论知识。杭州每年9月份的防空警报试鸣日当天,8个城区各组织一个街道的若干社区组织应急疏散演练,规模是在200人—300人,目的就是为让市民得到实战演练。
[关键词]
家庭应急包
结论:76%的人不知家庭应急包是啥东西
问题:你的家里是否准备了预防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包?
回答:70%的小学生、68%的中学生、95%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说“没有”。
问题:你是否知道应急包需要配备哪些物品?
回答:77%的小学生、60%的中学生、94%的大学生及其他市民“不知道”。
[点评]
家庭应急包在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已经很“流行”了。一般来说,家庭应急包应该至少备足每人用1天的食品(选择罐头、干拌食品和无需冷藏、烹饪和特殊处理的食品)和饮水用(每人每天储备1升水,是有效期内的瓶装水)。另外,还要有便携式收音机、备用电池。手电筒、医疗急救箱与急救指南、卫生用品、常用药品、火柴、哨子、备用衣物、身份证复印件、现金、婴儿或病人的特殊用品,包括眼镜、助听器等。
市民急需普及
综合性防灾知识
“现在的灾害,往往都具有复合性,因此需要普及综合性的防灾知识和防护技能。”杭州市人防办(民防局)法规处处长王勇新说,比如一幢高楼发生火灾,可能同时会造成电力事故,产生有毒化学气体,燃气泄漏和房屋倒塌等。如果没有综合性的对应知识,就无法逃生或开展自救互救。
长期以来,我们的安全教育更多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比较差。2006年,省教育厅把防空防灾知识编入了初中课本《人、社会、自然》。去年,杭州市人防办又和教育部门合作,在全市13所初级中学试点开展民防教育,今后杭城初中生的避难教育将更“实用”。
王勇新说,普及综合性防灾知识,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机制体制,比如应急救援体制,防灾救灾教育机制等等,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而且宣传教育要体现实效性,比方说具体的演练等等。这次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组织学生和家长上好《开学第一课》,将教育放大到整个社会,较好地弥补了校内宣传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
安全教育其实并不单纯是一个学校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教育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共同来完成,缺少了任何环节,学生的安全教育都会存在隐患。我们期待《开学第一课》能成为我们安全教育的“催化剂”,使安全教育成为常态。市民如果有什么好的防灾经验,也不妨拨打早报热线0571—85055555,大家可以作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