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较劲:拿中国足球开刀
在讲座的前半个小时,孟京辉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授那样,非常学术又非常简练地讲述了中国话剧的100年。气氛稍微有些沉闷,到底在场还有很多非学生的杭州文艺界人士,那些人都是来看传说中孟京辉是如何头上长角,桀骜不驯的。终于,扮了好几回主流的孟京辉忍不住开始较劲了。
孟京辉很快找到了一个很大众的较劲对象——中国足球。“12年前,我就不看中国足球了。这国足还真奇了怪了,每次到关键场次,只要打平就能出线,他们就一定输,真奇怪。很多年前我看过一场球赛,解说员在开头时信心满满地说这次很有希望;可是中场休息时,解说员已经在说国足需要总结经验,不过还是有希望;但是最后五分钟,败局已定的时候,解说员有气无力地说我们的路还很长。你说短短九十分钟就有那么多种情绪变化,我应该说,国足比我的戏剧更有戏剧性。”
曾经这样较劲:让观众越看不懂越好
当场内气场开始活跃起来后,孟京辉开始追溯自己较劲的历史根源。这个历史根源,他追溯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显然他沉浸其中。
在传说中的80年代(上世纪),像孟京辉这样的文学青年们都是喜欢较劲的。他们较劲的生理原因当然是因为年轻,荷尔蒙分泌旺盛,而物理原因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文艺都太过四平八稳,起承转合过分规矩,已经顶不住快速变化着的社会,于是年轻人就出来叫板了。
在中央戏剧学院当学生时,孟京辉最喜欢导的是荒诞派戏剧(如今这种戏剧形式已经被归入古典派戏剧行列,属于绝对主流),因为此种戏剧观众看不懂,观众越不懂,越觉得导演有水平。
“戏演到重要关头,所有演员突然定格,足足定了三分钟,这三分钟什么都没发生,没人来,没人去。观众傻掉了,这是中国戏剧对观众完成的第一次幼稚洗礼,自这之后,戏剧开始有互动。”
说起曾经的较劲,孟京辉眼冒金光。不过中国戏剧会记得那些较劲,在话剧还只是诸如《茶馆》一般慢悠悠的京腔一统天下的当年,它的确石破天惊。
一生较劲:要把戏剧搞成大众
如今上海引发了一股孟京辉热,无论是他明星坐镇的新戏《琥珀》,还是老戏《恋爱的犀牛》,全都票房火爆。但是固执的孟京辉依旧认为,戏剧还是跟20年前一样,属于绝对的小众。孟京辉的依据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主角刘晓烨。他演了199场“两只狗”,依旧没人认识,但是之前他演过一部烂电视剧,居然还有人在登泰山时认出他来。由此可见,戏剧当然小众。
前几天,孟京辉在上海接受采访,以他向来的较劲嘲笑上海流行的小剧院话剧,说那些所谓的话剧给人感觉“轻飘飘”,尤其是剧中充斥着的“弱智的搞笑”和“幼稚的煽情”,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可是孟京辉是否晓得,正因为那些“弱智幼稚”的小话剧开始流行,才培养了一批看话剧的小资,而很多上海小资热衷于看他的荒诞话剧,则是因为他的话剧更“搞笑”。
当然孟京辉对此的解释是“我的作品非常大,很有力量,能让人在笑中得到满足。观众是骡子,他们需要引导”。不过一边较着劲,孟京辉还是会在北京的基地——蜂巢剧场出演某些有实验性质,但不那么极端的戏,希望吸引很多“骡子”去捧他的场。
先锋戏剧还是很少,尤其是中国。或者,这会是孟京辉这一生都较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