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天来,本报记者和随行专家兵分多路,深入我市多家企业蹲点调研,详细了解企业在此轮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困难与尝试,倾听企业家在逆市飞扬中所作的努力与期待,更借助随行专家或学者在与企业家面对面过程中的分析与指导,试图描述此番经济转型期,嘉兴企业选择的蓄力成长路线图。
共克时艰 当要政企合力
此次蹲点调研的企业虽因行业、规模等不同,选择的转型升级路径不一,但企业面对的难题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在所有收集到的近百个问题中,最集中的是以下3个方面:一是如何化解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二是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三是如何寻求到企业的下一个增长极。在面对这些共性问题时,大部分企业认为“不等、不靠、不要”的自主精神固然值得鼓励,但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指导与帮扶,有时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在目前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所回落的情况下,来自政府层面的指导与扶持则更能形成共克时艰的合力,让企业对蓄力成长更有信心。
“想转的企业有,但知道往哪转的企业并不多。有时,政府或相关部门牵牵线、搭搭桥,点拨点拨,比企业家一个人在外面瞎转不知要强多少。”类似浙江太阳谷能源应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宝阳的话,记者在调研中不时听到。而章宝阳在一年的考察新项目期间,得到了海宁市经贸部门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到最后半年市场调研期,经贸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和章宝阳一起到全国各光伏生产企业“明察暗访”,并调用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市场容量计算。
“其实很多企业家平时大多‘埋头拉车’,很少‘抬头看路’,再说从传统产业转到新兴产业,隔行如隔山,要想形成准确的判断确实不易。”随行的专家大部分认为,我市目前众多企业家虽经市场风雨的多年洗礼,但因为大部分还是局限于传统产业,企业大部分是从小作坊起步,企业家大部分是农民出身,本身的知识结构与战略眼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在此轮转型升级中,很多企业为寻找新的增长极,不约而同都把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但具体到哪些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等问题时,还需见多识广的政府与部门领导给予一定的信息指导。
从“鸵鸟”到“凤凰”
思维一定要变
长期以来,我市众多中小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在短缺经济时代,企业家依靠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换来了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譬如海宁皮革、桐乡毛衫、嘉善木业等,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家养成了习惯思维——只要价更低,客户就会来。随着劳动法的完善、生产成本的上涨、外贸环境的不确定,一些企业对着突如其来的变化选择视而不见,显然是“鸵鸟思维”。
正如桐昆集团董事长陈士良所说的“坏三年,好一年”将是以后的常态,上世纪90年代初时,机会多、钱好赚,但这样的日子肯定过去了,企业家千万不能再抱有这样的想法。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企业家也要告别创业初期的思维,多大胆、多吃苦再也不是企业成功与否的绝对考量值。
已在化纤行业内耕耘了20多年的陈士良依旧对化纤这个行业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心更多地来源于技术投入,得益于产业链延伸,最终成就了桐昆的行业龙头地位。而桐天电子的成功则得益于老总章天荣的远见:当众多印染企业还觉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喊了多年的“狼来了”时,他就已经四处出击去寻找转型机会了,最后他找到了生物制药与电子产业。
此次调研也发现,目前有两类企业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一是行业龙头企业,靠着品牌力量与产品质量,维持着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保住应有的企业利润。桐昆集团、晨光电缆、巨石集团、昱辉阳光等属于此列。二是主动转型升级的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所以在“寒流”来临前,已有备好的“过冬衣”。譬如,位于桐乡市河山镇的星辉绢纺有限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考虑转型,今年绢纺行业不景气,但企业新引进的广告标牌在今年有了产出;2006年考虑产品提升的越龙提花,也在今年看到了高档产品的市场前景。
此次调研中,记者发现,针对目前的形势,虽然大部分企业家积极谋变、期待突围,但也有少数企业家缺乏信心,对经济发展预期大大降低。“以前到我们镇上,你听到的是‘家家织机声”,现在却是‘户户麻将声’,缩减产能甚至关了企业后,没事干,就搓搓麻将。”记者与这位创业20多年的老企业家多次交谈后,感受到他的忧心,他认为,当年之所以能让一个小镇成长为经济强镇,靠的就是那种火热的创业激情与信心,如果丢失了这种激情与信心,就丢失了再次腾飞的机会。嘉兴企业要想在此轮转型升级中蓄力成长,激情与信心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