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浙大新生报到。 本报记者 徐彦 摄
浙江在线09月04日讯
“80后”辅导员:“90后”都很“闪”
9月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是一个敞开怀抱迎接新人的地方。“××学院欢迎大一新生的到来”、“学生会纳新火热进行中”……随处可见的红色条幅,提醒着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学生,这个大家族又来了新成员。
按照年龄推算,今年的大一新生,大多出生于1989年下半年和1990年上半年,这也意味着,高校迎来了首批“90后”大学生。今年的大一新生因为被贴上了“90后”的标签,也就更成了人们不得不提的话题。
阙爱金是今年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的研一新生,1986年出生的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外语学院“90后”大一新生的辅导员。“因为外语学院实行自主招生,这些新生今年2月中旬就已经来到浙大上预科班,我已经和他们一起相处了半年,我觉得‘90后’只能代表他们的年龄,而不是这个群体的特征。”阙爱金说。
本科一毕业就担任辅导员的现象在高校并不少见,但当时在接到任务时,面对这批“90后”的孩子,阙爱金心里也直打鼓。半年的接触下来,她喜欢用一个“闪”字来形容这些“90后”的学弟学妹,这也是整个采访中,她在形容这些学生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
“说他们很‘闪’,是想说他们都是一批个性张扬的孩子,和我们当时的老实听话相比,他们更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盲目服从。”阙老师说。
平时有个性,关键时刻能团结
辅导员阙爱金告诉记者,现在的大一新生一进校门就规划好了4年甚至更远的目标,很多人中午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如果不“预约”,估计很难在午休时间在寝室里逮到人。
记者后来和外语学院的4位新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确很个性:喜欢和辅导员肆无忌惮地开玩笑,甚至互称大姐;喜欢在表达时动不动插进英文单词和肢体语言;喜欢井井有条却对形式主义的束缚极度反感……这些不是他们带给记者的唯一印象,但却是最深刻的,用他们辅导员的话,就是他们都很“闪”。
浙江大学0801班的徐博峰给记者举了个小例子:军训时他们寝室的内务整理是比较差的,因为他们寝室都对评分的标准有意见。“书、衣物,甚至褥子都不能放在看得见的地方,必须藏起来塞起来,感觉挺不人性化的,所以我们寝室只是把东西收拾得很整齐,却没有按照那些条条框框来执行。”徐博峰说,“现在开学了,我们又在商量,是不是该给寝室来个改头换面,铺个地板或者地毯,辟出个小角落来设个小吧台,大家周末在一起喝喝饮料聊聊天。”对于军训时的内务整理,阙爱金忍不住插上话,“感觉我们以前老实多了,最多也是私下里讨论一下规定合理与否,但不会像他们这样拒不执行。”
虽然对军训的内务整理他们很个性地排斥了,但徐博峰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由于团结合作,外语学院今年卫冕了整个浙大军训师的合唱冠军。“从组织报名、挑选人员、搞定曲谱声部一直到后期的排练,都是我们自己独立一手操作的。尽管白天站了一天的军姿、踢了一天的正步,但是晚上3个小时的排练时间依然没有人缺席。当我们得了第一名的那一刻,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平时大家都很有个性,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真正有事情需要齐心协力时,我们是能够拧成一股绳的。”徐博峰很严肃地说道。
被贴上“90后”标签很无奈
在浙江大学校园里,记者随机找了一些大一新生。面对“90后”首批大学生这个话题,大家似乎都觉得并不新鲜。
“我还没来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关于‘90后’大学生的讨论,但是很多观点都是以偏概全。大家对‘90后’的印象喜欢在‘80后’的基础上继续往负面延伸,不外乎自理能力差、消费观念超前等等。我觉得如果非要把我们这些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都归成一个类别,特别是被贴上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生命科学院的小高显然对这样的刻板标签有些无法认同。
至于一直以来被人质疑的自理能力,很多“90后”新生对此都报以一笑:“我们其实很独立!”在记者随机询问的15个新生中,其中有11人从高中就开始了住校生活,大学里的独立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电气学院的新生张轶告诉记者,他们班里同学在军训的时候不但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遇到有同学中暑晕倒,还有很多人懂得如何救助的小知识。
记者手记
采访这些“90后”大学生,更多地像是和朋友聊天,非常愉快。他们的确是空前幸福的一代,很多人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他们的确听ipod,玩psp,写“火星文”,但爱玩的天性没有磨灭他们的奋斗意志,自己未来的规划他们比谁都在意;他们的确在一言一行中彰显了个性,但在他们看来谁都有个性;他们拒绝“90后”的标签,因为这个标签在他们看来,并没有能代表他们这个群体的内涵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