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队缓慢向山顶进发。
浙江在线09月08日讯
狭长的山道上,一队骡子驮着沉重的货物向上走着,将赶骡人远远落在后头。
“咯噔,咯噔”的骡蹄声和骡子鼻孔里发出的轻轻喘气声,在静谧的山林里听起来格外清晰。
“吁、哟”赶骡人偶尔响起的叫唤声,打破了山中的静寂。
这段时间,杭钢医院旁的半山公园正在进行改扩建。因为过道窄而陡,货车根本无法将建筑材料运上山。这不,来自东阳的26头骡子成了运输主力。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它们很聪明天热也会尥蹶子
与杭钢医院一墙之隔的半山公园,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进了入口,只有西侧一条让货车通行的小路。往前走十分钟,半山腰以上再没有平路,只看到用青石板铺成的崭新台阶。台阶时断时续,有些台阶边上还散落着大小不一的青石板。
临近中午,在半山东面的山腰上,碰到了4头正准备上山“干活”的骡子。
骡子们一字排开,主人先把一个有点像马鞍的驮架放到骡背上,再在驮架两边分别绑一块青石板。青石板看上去并不大,但骡子的主人说,铁架子有七八十斤重,加上两块各150多斤重的青石板,这身行装少说也将近四百斤了。
怪不得一背上这堆行头,骡子们的腿就不由自主打了个趔趄。
主人用家乡话喊了句“走”,打头阵的骡子晃晃脑袋,朝山顶进发。一路走上去,平坦的地方很少,骡子也走得很慢。
“骡子挺聪明的,带着它们走过一遍,它们就记得路了。”骡子的主人有些得意。
话还没说完,来到一个叉路口,队伍最后的那头骡子顾自向一头走去,和另外三个同伴分道扬镳了。主人拿着树枝条追过去拍了一下它的背,它才反应过来,掉转头重新归队。
走了几分钟,骡子们突然集体停在原地不动了。“它们觉得累了,就会停下歇歇脚。”身上没带任何东西、跟在旁边的主人早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汗流满面了。
赶骡的人说,山路陡峭,其他运输办法用不来,人也根本不可能把几百斤重的石板搬上去,全靠这些“勤勤恳恳”的骡子一块一块地驮。
前段时间的高温季节,也有几头骡子因为中暑,耍骡脾气“罢工”,躲进树丛里怎么拽都不愿意出来干活。
这一趟要把材料送到山顶的西风阁,少说也得花四十分钟。看看望不到尽头的山坡,精疲力尽的记者没有继续跟随“骡子运输队”。台阶破损残缺的山路上,骡子们还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目的地。
它们善解人意强忍着伤痛
原路返回到刚才出发的位置后,一位姓葛的师傅告诉记者,这里是搬运建筑材料的骡子大本营,一共有26匹骡子轮番往各个施工点运送石材和泥沙。
憨厚的葛师傅一定要让记者见见他家的两匹骡子——“小八”和“老大”。为什么叫这两个江湖气十足的名字?葛师傅笑笑说,随便叫叫的,没什么具体的原因。
竹棚子一角堆着几捆扎好的狗尾巴草,葛师傅随手捡了两捆扔给骡子,它们马上头也不抬地专心吃起来。
两匹骡子都是黑棕色的毛。葛师傅介绍说,“小八”是二十几头骡子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已经十几岁高龄了。它个子小,体重轻,却很肯吃苦耐劳,和别的大个头骡子驮的分量没有丝毫差别。
“老大”其实很年轻,才4岁多,但干起活来有“初生骡犊不怕虎”的劲头。葛师傅说它非常听话,“走在路上,叫他停他就停”。“老大”背上有一块不小的伤疤,新肉还没完全长好。“走上坡不小心蹭到铁架子弄伤的。”葛师傅本来想给它擦些药的,但怕它发怒咬人。
没事的时候,葛师傅喜欢在“小八”和“老大”身边转转,像和自己的孩子说心里话那样自言自语一会。“你们和我出来赚点苦钱,也不容易啊”。骡子长长的睫毛下,眼神温和。葛师傅觉得,它们能明白他的安慰。
它们累了也得服用维生素
“真担心它们会脚下一滑踏空或者扭伤,背着石料滚下山有多危险啊”。几个下山来的游客七嘴八舌地议论道。他们在途中遇到了骡子运输队,新奇之余还有点担心骡子们的安全。
一旁的刘大姐却习以为常,因为这些骡子已经走南闯北,久经沙场了。她是东阳虎鹿镇尚周村人,就拿她家的三头骡子来说,从内蒙古买来以后喂养大,跟着她先后跑过义乌、横店、杭州做工程。
刘大姐告诉记者,半山上的这26匹骡子第一批是今年年初来到杭州,第二批是7月份来的,全部来自东阳。骡子们上午从6点工作到11点,下午是1点到6点。9个小时里来回运15趟几百斤的建筑材料,平坦的路多装一些,陡坡就卸下一些。
雇骡的费用不按运多少材料来算,而是一头骡子一天给270块钱。
一头骡子一天一般要吃26斤稻谷和草料。除去这部分花费,因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骡子经常会有走路一拐一拐腿抽筋的毛病,这时还得请兽医来给它打一针。
另外,需要经常在饲料里加点维生素为骡子补充体力。驮架和骡子的皮肉频繁摩擦,旧伤刚结疤,新伤又添上了。“没几头骡子身上有好的皮肉,我们看了也心疼。”
刘大姐说,现在半山上已经铺完的游步道,凡是汽车开不上去的位置,都是这支东阳骡子运输队把建筑材料运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