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副武装的特警
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张红鸣,浙江省公安厅一级警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来到她办公室的都是她的同行。而当这些警察作为普通人向她进行心理咨询时,也充满了紧张,还有些许的恐惧和迷茫。
张红鸣的工作,是通过一个名为“民警心理健康网”的内部网站,来搜集这些压力,并给予疏导。从去年浙江省公安机关建立健全公安民警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机制以来,这些服务民警的心理咨询师,每天都在帮助民警“调整、关注、关爱、支持、帮助、补充。呵护这些硬汉心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使之生长起新的能量”。
教会民警觉察自己“不对劲”
这是来源于“民警心理健康网”的一个求助。一个基层的派出所,平均每天接警会超过三四十次。一位民警说,平时没事的时候,他也总是会觉得有出警铃声响起,全身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甚至手机里的每一种铃声,换来换去都觉得不好听。
张红鸣说:“但怎样使基层民警用良好的心态去迎接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民警,遭遇的其实是阶段性的职业倦怠和枯竭。”
详细了解情况后,张红鸣告诉这位民警,铃声在他心里已经成了繁重任务的一个替代品。心理辅导员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帮助民警觉察到这种“不对劲”。“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有觉察,如果没有觉察,就谈不上面对,更不用说解决问题。”张红鸣说,“实际上,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会经常强调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觉察力。”
击毙歹徒后他找到心理师
平常开朗的民警阿斌(化名)一下子沉默了,自从那个传统的节日之后。
那天,阿斌正为同事代班。晚上9点,报警电话突然响起:“挟持人质!”经过部署,阿斌乔装成受害人的老板,和同事一起去和绑匪“交易”。
在当场亮明身份后,对方不但没有收手,反而持刀砍来,阿斌迅速掏出手枪,鸣枪示警,却未能止住绑匪的刀光。在多次示警无效后,阿斌果断地开枪了。
一名绑匪在阿斌的面前倒了下去。其他绑匪被埋伏的民警抓获。这时,阿斌却像发狂似的抱起被击中的绑匪,向着医院飞奔。“他的脸上全是血。”从那以后,他眼前不断回放着这一幕。
阿斌刚刚踏入省公安厅大楼中这间临时的“心理咨询室”时,张红鸣第一句话是:“英雄来了。”阿斌笑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第一天,张红鸣和另两位专家,对阿斌进行了初步的认知调整。
第二天,在阿斌被催眠后,张红鸣在他耳边说,开枪的不是你,开枪的是警察。醒来后,阿斌说:“现在感觉轻松多了。”
接下来,教导员陪着阿斌在西湖边逛了一整天。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阿斌回到单位后又休息了一段时间,回来后换了一个岗位。
据反馈回来的情况称,民警阿斌现在又成了过去那个开朗的大男孩。
“家务事”难倒1/3民警
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国家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赵国秋,曾在一次心理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警察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心理因素疾病。
“民警作为执法者,如果不及时正视问题,工作中可能会处于非常态。”张红鸣说。这样会影响工作,进一步导致心理挫折。
“民警心理健康网”网络统计显示,民警遇到的问题中,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占37%,工作的占20%。但实际上,民警无法在工作中找到不良情绪的出口,家人就很容易成为出气筒、发泄对象,往往因此产生家庭矛盾。”
所以,建立“民警心理健康网”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体系,被寄希望于及时清理警察的心理垃圾,尽快调整状态,投入正常工作。
让民警有“工作幸福感”
“民警心理健康网”成立一年来,有近600人次在网上咨询,38%是来自外省的民警;网上的文字交谈记录超过37万字。通过网络,咨询者可以通过使用化名,减少顾虑,可以更深入地与心理师进行沟通。“当然在面对面咨询时,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来访者下意识的动作、表情,更准确地了解情况。”
“下一步,我们会不断地普及和深化这项工作,使更多的民警树立起心理健康理念,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张红鸣告诉记者,本月底将建立一支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的队伍,作用于危机现场的干预、民警自身的危机干预,乃至心理健康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在全省已有116名民警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基础上,省公安厅将加大培训力度,让最基层的民警也能及时“喝”到“心灵鸡汤”,找到“工作幸福感”。